水生植物在滨水生态湿地公园的应用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水生植物在滨水生态湿地公园的应用浅析

张丽娜

天津市中水新华工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300220

摘要:滨水景观是城市不可多得的资源和风景,对城市的发展布局及城市景观的特点有着重要影响。在公园景观规划中滨水区景观设计作为基础性建设,主要承载着公共绿地、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等多种功能。水生植物在园林湿地景观中既具有观赏美化环境的功能,又具有调理改善水质的作用。文章重点就水生植物在滨水生态湿地公园中的应用进行略述。

关键词:水生植物;滨水生态湿地公园;应用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由于人们对水亲近的天性,城市湿地公园成为了广大民众乐于游憩的公共场所之一。其中湿地公园水生植物在建设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合理的运用水生植物通过场地及水体变化,可以更好的提高公园景观的观赏性及功能性。

一、水生植物概述

(一)水生植物概念

水生植物泛指植物体部分或长期生活在水中或潮湿土壤中,能够长期在水中正常生长并能完成繁殖循环的植物,包括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两大类,水生植物的叶片通常柔软透明,或大或小,通气组织较为发达,同时具有繁殖快、生长快、病害少、分布广、用途大等优点。

(二)水生植物在湿地公园中的作用

水生植物是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湿地公园功能体现的灵魂。其作用主要包括:通过自身的代谢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利用根系的作用促进基质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衍、能富集污染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这些作用使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明显区别于其他处理方法和技术,有利于水体净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采用水生植物净化污水,不仅投资少,运行费用低,还兼具美化景观的功能。

(三)水生植物的种类

水生植物在长期的生长演化过程中为适应各地的气候条件、水环境、土壤肥沃度等形成了如下几个种类:湿生植物:是指喜水,但根茎以上部分不宜长期浸在水中的水生植物,此类植物的根系或根茎宜长期浸在水中。如蒲苇、斑茅等。

挺水植物:是指根系或根茎生于底泥之中,茎或叶挺出水面,具有发达的根状茎的水生植物,常见于江、河、湖、池塘、水库等近岸的浅水区,在浅滩、沼泽地中也有生长。挺水植物不仅可以净化水体,使用得当也可以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目前常用的有荷花、千屈菜、芦苇、水葱、香蒲、泽泻、鸭舌草、慈姑、菖蒲、灯芯草、水芹、再力花等。沉水植物:是指整个植物体都沉入水体的水生植物。主要分为二类,其一是根着底泥的沉水植物,根系或根茎生于底泥之中,如:黑藻属、苦草属等;其二是漂浮沉水植物,此类植物往往是没有完全的根系发育,植株在水体中漂浮且多位于水体的中下层。如:南方狸藻、金鱼藻等。

浮叶植物:这类植物的根和地下茎生于泥土中,根状茎粗壮发达,茎通常细弱不能直立,有些种类无明显地上茎,叶漂浮在水面。有些花大而美丽。如睡莲、王莲、菱角等。

浮水植物:是指整个植物体浮于水面的水生植物。这类植物群落多分布于静水区域,根不生于泥中,且数量相对较少。叶片多为亮绿色且革质,可以随风漂浮,繁殖能力强,能很快占领水面并抑制水藻的生长。常用的有浮萍、凤眼莲等。

二、滨水生态湿地公园水生植物的配置原则

(一)因地制宜

水生植物的配置原则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在确保植物品种多样的基础上,将乡土植物品种作为主选类型,避免植物配置不适宜生态湿地环境。一般而言,滨水生态湿地公园一般可选用香蒲、芦苇、美人蕉、蒲苇、再力花、哈默林狼尾草等水生植物。由此,在植物搭配上,既多样化,又使植物适宜于滨水生态湿地的环境,适宜于植物生长。例如某滨水生态湿地公园,该湿地景观项目溪流出水口景观跌水植物搭配,结合景观置石,最下层选择荷花、睡莲等植物组景,石缝位置配以美人蕉、菖蒲、灯芯草等植物,上层点缀些水葱、香蒲、花菖蒲等水生植物,各种水生植物覆盖率高有利于净化能力增强,保证了整体的观赏性,使出水口景观显得更加自然而充满乐趣。

(二)遵循植物习性

水生植物也有着不同的色彩和生态习性,充分利用植物不同色彩可以打造不同的植物景象,从而传达多样的情感动态。譬如各色荷花,竞相斗艳,时而静如处子,时而热烈娇艳,时而妩媚蹁跹。因此,在水生植物配置上,应注意水生植物不同的生长习性,考虑到不同水生植物不同的色彩、大小、形态,使之与植物姿态相适宜,周边环境相协调。例如某滨水生态公园湿地景观以线性栈道连接,整个游览环境以栈道引道,游人在栈道行走过程中,体验坡面芒草景观区、湿地植物组团、水中岛屿景观等自然风貌。在项目建设中,细叶芒、花叶芒等芒草的采用,让人眼前葱葱郁郁,随风而动,人在栈道边能清晰的感觉到芒草的律动。远观景观亭在枫杨、朴树等树种的环抱下清新明朗,湿地植物组团区域栽植的哈默林狼尾草、小兔子狼尾草、白穗狼尾草等狼尾草俏皮灵动,能让来湿地游玩的人真实的感受到植物的俏皮可人。

(三)空间层次布局

植物不同,其生长所需的水深也不同,例如,荷花、睡莲、芦苇等需要的生长水位为30~100mm,菖蒲生长所需水位为10~30mm。

(四)四季有景

生态湿地公园应保证四季景色皆宜,因此,在水生植物配置上,可按照植物生长季节及生长花期,合理搭配,实现三季花开,四季景绿。例如春季配置香蒲、菖蒲,看黄花簌簌;夏季配置睡莲、荷花、再力花,观各色花开;秋季配置芦苇、美人蕉、海寿花,花色点缀其间;冬季旱伞草绿草盈盈、芦苇随风摇曳。由此在生态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上实现生态协调、四季景观兼顾,实现持续的生态景观效益。确保滨水湿地公园在造景的基础上,为两栖动物打造适宜的生长环境,真正实现生态景观相统一。

三、滨水生态湿地公园水生植物的空间布局

(一)宽水域的水生植物配置

在宽水域的配置上以群落景观为主,打造出连续和宏大的视觉效果,采用数量繁多的方式来取胜,在视觉感受中给人一种壮观、舒畅的视觉感受。大面积水域的植物可选择:荷花、王莲、睡莲、香蒲、芦苇、花叶芦竹等。

(二)小面积的水生植物配置

小面积水域的水生植物配置,要注重植物单体的效果,对植物的姿态、色彩、高度有更高的要求,要运用细腻化的手法进行设计。所以,滨水生态湿地公园小面积的水生植物配置以稀疏为主,需要水面留出倒影空间,需要水域周围留出隔岸观景的空间。小面积水域的植物可选择:千屈菜、慈姑、梭鱼草、雨久花、水生鸢尾、黄菖蒲、水葱、水生美人蕉等。比如美人蕉植于水中,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感觉,让人观看植被在水中形成的不同效果,感受不同的风采。

(三)人工溪流的水生植物配置

在人工溪流的配置上,由于池水清澈见底的缘故,所以,在人工溪流的配置上往往采用了植株较低的植物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以此达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配置特点上以路易斯安那鸢尾、花菖蒲、石菖蒲为主,具有清新自然的视觉感受。在池底采用了盆栽的形式,减少人工的成分,使自然景观更加秀美。

近些年,水生植物被广泛应用于别墅水景及园林景观中,在滨水生态湿地公园配置水生植物,可借助水生植物对再生水的净化作用,打造适宜的生态湿地环境。我国人工湿地净化系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滨水湿地生态公园选择的水生植物具有耐污性强、去污效果好的特点,加强水生植物的搭配,提高污水进化的能力,有效的维护生态环境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表现水生植物的自然之美。水生植物被广泛应用于园林景观,是园林造景不可缺少的自然景色,给人们提供舒适自然的场所。

参考文献

[1]闵凡,张万荣.城市湿地公园水生植物应用初探[J].山西建筑,2017,43(29)

[2]赵朋.城市带状滨水绿地植物景观设计若干问题研究[D].聊城大学,2017.

[3]尤长俊.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