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俗字的概念差异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3

中朝俗字的概念差异探究

姜博文

(中央民族大学朝鲜语言文学系,100081)

摘要:朝鲜朝时期,朝鲜朝一直与古代中国王朝保持着十分亲密的藩属关系。相对的在语言文字方面,记录文献时使用的官方文字也一直都是汉字。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传入朝鲜半岛的汉字也在发展传播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变异形体。其中,“俗字”就占有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俗字”与“朝鲜俗字”在概念上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朝鲜俗字”并没有与之相对的“正字”,其使用范围也与中国“俗字”全然不同。本文通过对朝鲜古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比较了中朝俗字在概念上的差异,希望能够为“朝鲜俗字”的进一步研究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中国俗字;朝鲜俗字;概念差异

一、引言

中国作为古时期东亚地域的王朝,其力量与地位可见一斑。随之而来的是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以及周边各国出于崇拜心理或交流目的主动学习中国文化,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向周边国家辐射的汉字文化圈。汉字传入汉字文化圈内的各国家,各国家在长期使用汉字的过程中,都对汉字进行了某种本土化的改革。就连中国本土,汉字也有不同的形态,区别于官话和正式文字,可想而知在其他汉字文化圈内,汉字更是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演变。

二、中国俗字

在我国,俗字又称“俗体字”,与汉字“本字”,即“正字”相对的,主要指古今以来通俗流行,而字形在当时来说并不符合规范的汉字。

早期的汉字是由图画文字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发展到篆文,经过整理,字的偏旁构成基本固定,随后又发展为隶书,再变为楷体。因此,小篆以前,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表明哪些是正字哪些是俗字。秦始皇统一文字后,才逐渐有了规定表明哪些是正字,从而判断在民间流行的一些不符合规范写法的汉字为俗字。而由于时代性、地域性、方言性的差异,汉字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由此,不同时期对俗字的定义也均有差异。

在我国,俗字的概念最早可见于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颜氏家训》中,将“宓”解释为是“虑”的俗字:“虙字从虍,宓字从宀,下俱为必,末世传写,遂误以虙为宓。”唐代颜元孙在收录了唐代俗文字的《干禄字书·总论》中对俗字做了明确的叙述:“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籍帐、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倘能改革,善不可加......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当允。”就是说,俗字是民间记账、立文书、写借据、开药方用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字,正体字是有来历的、可以写入著作的字。宋代史学家马端临著《文献通考》,在《经籍考》卷中有以下记载:“唐之所谓古文者隶书,今文者世所通用之俗字也。”意思是说,唐代时,俗字具体指的是唐代社会的通用字体隶书。而南宋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认为“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从文字学角度上讲,就是说除学诗之外的汉字皆为俗字。

综上所述,虽然在不同时期,各学者对俗字的定义均有差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根据当时所处时代,了解当时社会的通用字体,以及各学者、典籍对俗字的定义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俗字就是指当时社会在民间通俗流行的字体,是不会在“风雅”中使用的汉字。

与此同时,依照陈五云(1990)的观点:“俗字是正字系统的补充,是正字系统由于时代不同形成的历时变体,是正字系统由于地域因素造成的方言变体,是正字系统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变体。俗文字属于变体,也就成了正字系统的后备仓库。”因此,本文认为俗字与“正字”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当一个俗体在使用频率比“正字”更高时,就代表着它已经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可,那么官方就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将“俗体字”取代为“正字”。

另一方面,汉字传入朝鲜半岛后,成为了朝鲜半岛人民不可或缺的文字工具。世宗大王时期,谚文的创制也仍旧没能消除汉字所带来的影响力,至今在很多的韩国官方文书中也可以看到汉字的身影。因此,朝鲜学者对中国汉字的研究也始终贯穿着整个朝鲜半岛的历史。

朝鲜朝时期,世宗大王创制谚文,朝鲜半岛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与此同时以谚文注解汉字的翻译工作也由此开始并一直持续到朝鲜后期,大大方便了对汉字的研究及普及。郑麟趾在《训民正音》后序里就进行了详细地记载:“以是解书,可以知其义;以是听讼,可以得其情。字韵则清浊之能辩,乐歌则律吕之克谐。无所用而不备,无所往而不达。虽风声鹤唳,鸡鸣狗吠,皆可得而书矣。”

这一时期,为了汉语汉字学习的便利,不少朝鲜学者都致力于“字书”的研究和编纂。朝鲜朝前期的语文学家崔世珍在1517年完成了汉语韵书《四声通解》,此书考证汉语字音的古今正俗,对当时汉语北方话的口语音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描写以让汉字初学者能够“以识汉音之正俗”,成为汉字教学与研究最有影响的书之一。

但这些字书研究都普遍集中于对汉字的音韵研究上,对字形、字义的研究较少,涉及程度较浅。同时中国向朝鲜半岛可输出的汉文典籍在数量与种类上又有严格的限制,再加上交通不便,许多学者即使对当时汉字在书写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规范,存在大量俗字、别字、错字等一系列现象有着较深的研究兴趣,但也始终没能编写出如唐代颜元孙《干禄字书》、张参《五经文字》、宋代张有《复古编》、元代李文仲《字鉴》等这一类有关俗字、订正笔画讹误的研究著作。

三、朝鲜俗字

在朝鲜半岛的一些辞典文献中,都对“俗字”进行了各自的定义。

文世荣编纂的《朝鲜语辞典》中认为,“俗字”是在世界上广为流传的,相对于中国“正字”而言并不规范的汉文字。李熙昇的《国语大辞典》中,则将“俗字”解释为在世界上广泛使用的,有别于“正字”的汉字。大部分是简化的汉字也有一部分是结构移易或结构合并的异形汉字。韩国《大辞典》把“俗字”描述为:与原来的字体相比,被简化的汉字以及新造的汉字。例如:“畓”,即“水”字和“田”二字经合字,变为了一个上下结构的汉字,虽与“水田”表意相同,但字形与读音均发生了改变。

阅读以上各辞典中对于“俗字”的概念解释,可以发现其中既有“中国俗字”的影子,又能看到朝鲜半岛对汉字的“改变”。究竟辞典中的“俗字”与“中国俗字”定义一样,还是朝鲜半岛对于“俗字”有不同的概念理解,辞典中的概念定义与界限划分十分模糊、并不明确。

而在崔南善撰著的《新字典》中,将“俗字”其明确定义为“朝鲜俗字”,在本质上区别开了中国“俗字”与“朝鲜俗字”在概念上的不同。崔南善指出:“朝鲜俗字是中国的韵书中所没有的,由朝鲜民族自创的并只在其范围内使用的汉字。”主要分为三类:朝鲜自创的新字“国字”;借用中国汉字的字形,但字音与字义均被改变的“国音字”;汉字字形没有变化,但字义被改变的“国义字”。

此外,韩国学者金钟埙也在1973年韩文学会第13届言语学发表大会中第一次提出了有关“固有汉字”的概念。他认为将朝鲜半岛自创的、只在其国家范围内使用的汉字称为“朝鲜俗字”,很容易与中国的“俗字”概念混同,将“朝鲜俗字”称为“固有汉字”更为恰当,并在其著作《韩国固有汉字研究》中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日本学者鯰贝房之进也在其著作《俗字考》中表明,“俗字”即“国字”,“固有汉字”、“新造字”。

可以说,有关“朝鲜俗字”的研究在学者间众说纷纭。大体来说分为两类:一类认为“朝鲜俗字”是朝鲜民族自创的汉字、是在中国传统字书中所无法找到的汉字;一类认为“朝鲜俗字”不仅包括朝鲜民族自创的汉字,还包括其他利用已有的汉字形体来表达其民族语言特有的读音或意义的汉字。因为它们都用以记录朝鲜半岛所固有的语言文化和社会生活。

四、中朝俗字的概念差异

根据对朝鲜古文献资料以及各学者的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结果,本文倾向于第二类观点。但更准确地说,本文认为“朝鲜俗字”是指在中国韵书中所没有的,由朝鲜民族自创或借用、改变已有汉字音或义的、并只在其范围内所使用的汉字。包括“国字”、“国音字”和“国义字”三种。“国字”是指朝鲜半岛依据中国已有的汉字字形所自创的新的汉字字形;“国音字”则是朝鲜半岛借源中国汉字,字形保持不变,赋予或改变汉字读音、汉字字义用以记录朝鲜半岛语音的汉字;“国义字”是朝鲜半岛借源中国汉字,字形字音保持不变,赋予或改变其意义的汉字。这些“朝鲜俗字”都或多或少都与汉字的音义有相关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朝鲜俗字”中,一些在中国汉字现有笔划的基础上添加或变形的汉字,或是省略中国汉字笔划币叠或部分笔划的汉字,或是在变为类似的构件或新形式的汉字等汉字类型又被称作“异体字”。但这些异体字的概念在本质上与汉语中所说的异体字是有区别的。

根据李国英(2007)的表述,有关异体字的界定大致可以分为“同字”和“异字”。同时,李国英在《异体字的定义与类型》中明确指出,从构形或形体来源来看,汉字有三种不同的情况:1.为语言中不同的词造的字,如:“日”是给表示太阳义的词造的字,“月”是给表示月亮义的词造的字,“舍”是给表示房舍义的词造的字,“拾”是给表示舍弃义的词造的字,“雕”是给表示一种鸟的名称的词造的字,“凋”是给表示凋落义的词造的字;2.为语言中同一个词造的字,如:“泪”和“浪”都是给表示水义的词造的字,“裳”和“常”都是给衣义的词造的字;3.书写变异,如:“垃”为了书写的快捷又写作“亚”。如果考虑到字的记词功能,情况会更为复杂。

综上所述,汉语中所记述的异体字是与“正字”相对的,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俗字便是其中的一种。而针对朝鲜汉字所提出的异体字概念,是相对于中国的汉字字形所提出的,在本质上与汉语中所说的“异体字”概念并不相同。由此,需要明确的是“朝鲜俗字”并非异体字,其并没有与之相对的“正字”,纯粹是朝鲜民族自创或改变汉字字音、字义的固有语言文化。

四、结论

通过对朝鲜古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更加清晰、明确地整理出了朝鲜俗字的相关概念,有利于对朝鲜俗字概念的进一步了解与认识。实际上,国内外对于朝鲜俗字的研究都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对古籍中的中国俗字与朝鲜俗字的相关概念进行整理比较,希望无论是对汉字的演变发展史,还是对朝鲜谚文的产生原因、古代朝鲜文化思想以及研究朝鲜朝时期统治者和人民的思维方式都能够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汉语俗字研究》:张湧泉.商务印书馆.2010

[2]《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2013

[3]《朝鲜时代汉字学文献研究》.黄卓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09.

论文类:

[1]金钟埙.韩国固有汉字研究.集文堂.1983

[2]陈五云.俗文字学刍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02.029

[3]李得春,金基石.东疆学刊.汉字文化与朝鲜汉字,1997.07.

[4]李国英.异体字的定义与类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尹彰浚.重庆三峡学院学报.韩国固有汉字简说,2008.

[6]井米兰.延边大学学报.韩国汉字及俗字研究综述,2011.02.

[7]何华珍.宁波大学学报.俗字在韩国的传播研究,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