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胃癌腹腔灌注化疗40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晚期胃癌腹腔灌注化疗40例临床分析

邢培武郭凤生

邢培武郭凤生(河南鹤壁京立肿瘤医院普外科458030)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胃癌腹腔灌注化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4月至2011年3月40例进行腹腔灌注化疗的晚期胃癌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组的40例胃癌患者中,完全缓解的患者1例(2.5%),部分缓解的患者25例(62.5%),无变化的患者11例(27.5%),恶化的患者3例(7.5%),有效率是65%,复发率是27.5%,转移率是47.5%,死亡率是12.5%。结论:对于晚期胃癌患者,对其进行腹腔灌注化疗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晚期胃癌腹腔灌注化疗

【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6-0180-02

在临床上,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初始方案为两性霉素B(AmB)联合5-FC,但在治疗过程中对于患者使用AmB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使治疗中断,有些患者有其他基础性疾病对AmB耐受性不高,采用FCZ代替AmB对患者进行治疗及其临床疗效都尚不清楚。本研究就对48名患者进行两种方案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分析,以此来探析治疗FCZ治疗该疾病的临床特征及其疗效和转归。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48例患者均为2001年3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都是血清抗-HIV阴性,患者均有中枢神经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患者脑脊液涂片或者培养新型隐球菌结果为阳性。对照组24例患者男性18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35.2±12.3)岁,观察组24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38.2±13.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之间存在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

1.2.1慢性起病或者亚急性患者,头痛伴低热、呕吐、恶心及脑膜刺激征等临床表现。

1.2.2对患者进行腰椎穿刺检查提示有颅内压升高,常规生化检查脑脊液结果呈现“三高一低”即蛋白、压力、细胞数高,糖低。

1.2.3对患者脑脊液涂片进行病原学检查隐球菌成阳性或者对脑脊液进行培养可见有隐球菌的生长。

1.2.4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有脑膜增强反应及脑实质内发生局限性炎症的病灶。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患者将AmB使用500ml5%葡萄糖稀释后静脉滴注,第1天0.5~1mg,第2、3天增加至2mg,以后隔天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增加剂量5~10mg,0.5~1mg·kg-1/d。

1.3.2观察组患者FCZ400mg/d,采用静脉滴注,待患者病情有所好转后逐渐转为口服,两组患者均和5-FC联合用哟,1.5~4.5g/d,口服。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则要减少剂量或者停用。

1.4疗效判定标准

1.4.1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对患者进行连续3次脑脊液涂片及真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

1.4.2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都有明显的改善,对脑脊液涂片的检查未达到治愈的标准。

1.4.3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善,部分患者会出现脑疝或者死亡等,脑脊液的检查持续呈现阳性甚至数目有所增加。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均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颅内压、脑脊液隐球菌数、脑脊液蛋白含量及脑脊液白细胞数分别为(218.3±68.5)mmH2O、(363±1201)/ml、(0.836±0.732)g/L、(18±26)×106/L,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之后相关的指标为:(208.3±87.4)mmH2O、(489±962)/mL、(0.732±0.406)g/L、(26±34)×106/L,具体见表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对以上指标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照组治愈14例(58.3%),好转2例(8.33%),疗效不明显或者患者死亡8例(23.3%);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痊愈9例(37.5%),好转5例(20.8%),未愈或者患者死亡10例(41.7%),两组在治疗效果上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各项指标的情况对比

组别颅内压(mmH2O)隐球菌数(n/ml)蛋白含量(g/l)白细胞数(×106/L)

对照组218.3±68.5363±12010.836±0.73218±26

观察组208.3±87.4489±9620.732±0.40626±34

3讨论

3.1隐脑主要是由于隐球菌侵犯中枢神经从而引发的一种深部的真菌病,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激素、光谱抗菌药的广泛应用,器官移植、颅内有创检查等技术的逐渐开展和应用,对其诊断水平不断的提高,加之AIDS的流行,其患病率明显的上升。

3.2FCZ能够通过血脑屏障,是临床上治疗隐脑的一种有效的抗真菌药。FCZ联合5-FC治疗隐脑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较少。从初始治疗就使用FCZ联合5-FC治疗也有比较好的疗效,对于不适宜使用AmB的患者如心、肾、肝功能不全或者有其他类基础疾病的患者,采用FCZ联合5-FC治疗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严颖,麦丽,许文雄等.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10年临床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2,30(5):293-296.DOI:10.3760/cma.j.issn.1000-6680.2012.05.010.

[2]李丽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诊疗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1.

[3]区雪婷,耿昌明,徐斌等.氟康唑治疗隐球菌脑膜炎24例临床分析[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9,27(6):357-359.DOI:10.3760/cma.j.issn.1000-6680.2009.06.009.

[4]胡微微,汤正好,奚敏等.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8):4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