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景观建设如何与城市快速发展协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海绵城市景观建设如何与城市快速发展协调

蔡燎原

蔡燎原

身份证号:4111211979****0512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地、河流和湖泊正在萎缩,城市防洪变得越来越困难。海绵城市概念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将城市改造为海绵,提高城市的蓄水功能。城市道路景观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建设性工程,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鉴于城市水资源日益紧张,内涝事件频繁发生,本文首先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简要剖析了海绵城市理念,然后具体分析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应用。

关键词:城市道路景观工程;海绵城市;应用;概念

1、“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

海绵城市意味着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吸收水分。它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它突破了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依托建筑、绿地、广场、道路、水系等各种基础设施,充分考虑城市安全基础设施运行和城市供水。在此基础上,分析水文条件和规划指标的差异以及项目运行的可行性,综合运用渗透、保留、储存、净化,再利用等各种生态技术,并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的作用,并构建起新型的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所谓“海绵城市”,学术上称之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LowImpactDesignorDevelopment,简称LID),是指降雨时,通过吸收、收集、渗透、净化雨水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地表给水,在旱季,通过补充水资源从而达到调节水循环目的的一种新型城建系统。

2、海绵城市规划原则

2.1以实际出发为原则

对于每一个城市建设来说,它具有自身的地理和环境特征,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需要依赖城市建设的先天性环境问题。在相关法规中,海绵城市的建设也需要与当地社区相结合。城市经济条件、当地水环境、雨水资源等实际情况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2.2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原则

生态优先是建设海绵城市最重要的基本原则,这意味着建设海绵城市必须始终把当地的生态问题作为考虑的重点。安全不仅仅意味着水资源的保护,最重要的是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一定的安全保证。在建设海绵城市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保护。

2.3规范化建设原则

任何项目的建设都需要科学合理的标准化目标和方案。对于现代城市建设来讲,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依托完整的城市规划方案。设计方案不仅要关注生态与建筑之间的平衡,根据当地水文水资源数据分析,我们必须考虑各种功能或设施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以及未来将面临的问题,如建设成本,是否它关系到城市的经济发展保持平衡、维护问题等等。

3、海绵城市景观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3.1有效利用土壤生物工程技术

如何将笔直的混凝土排水道改造为蜿蜒的天然河流,通过结合实际研究,采用了生态工法技术,这是热带地区首次运用此技术去巩固河岸和防止土壤被侵蚀的工程。生态工技术是通过用天然材料植物与工程技术完美结合,去稳定河岸,从而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此技术中,运用的植物不仅能起到重要的结构支撑作用,也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生态工法技术的最大特点是能够不断增加自身的坚固性和稳定性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为动植物创造了优良的栖息地,增加公园生物的多样性,不断促进生态平衡。这种进行回归自然的改造,注重自然生态环境恢复保护,进入到“少干预”、“自然恢复”的生态复兴高级阶段。

3.2公园和河流的动态整合

河流、湖泊、池塘以及湿地等都是城市中天然的雨水净化场。例如:在杭州某个城区中,水面覆盖率达到5.5%以上,在河道两侧通常会建立5~50m的绿化带,河道两旁的这些绿化带可以很好地为河滨湿地的构建提供有利条件。首先,我们应该在城市建设工作中持续加强对现有湿地的保护工作,尤其是对城市内地理位置偏低的河塘等地方,需明令禁止市民对城市中的这些地理位置偏低的池塘、湿地进行填埋,这样可以很好的减少内涝风险。而对于已经填埋了的河流、池塘,我们应该下大力度对其进行适当的、有计划的恢复工作。关于城市中的绿地广场规划问题,一般来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才符合标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更需要充分发挥绿地、广场、公园等城市空间的雨水净化以及收集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缓解城市内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3.3雨水管理设计,增加城市韧性

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从微观角度来讲就是将许多水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工作。雨洪公园有着诸多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公园进行景观设计以及生态化设计,充分保障公园地面在下雨的时候可以很好的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这些水资源可以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起到积极的作用,将下雨的时候储存起来的水资源很好的释放出来。我们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时候,要尽量创造出多级湿地系统,在此基础上,为众多的城市居民提供一定的休憩空间,此外,还要尽可能保证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所规划的工程在造价上相对低廉。

3.4城市道路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雨水径流量普遍较大,大大加深了环境污染程度。道路交通中的雨水也是我们城市的重要污染源。要在城市规划中积极运用“海绵城市”理论。但要注意保证路面畅通,有效保证道路的基本功能。这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正确使用道路两侧及周边绿化带,均采用凹陷绿地和透水道路建设,这不仅可以减少雨水的净流量,还可以有效地改善水质,可以进一步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首先,当我们进入城市道路规划时,我们可以使用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和周围的绿化带在道路中间建造一个凹形的绿地。在这种绿地的情况下,当城市交通系统面临降雨时,雨水将沿途流入绿化带,还可利用该绿地系统实现蓄水、渗透、净化等功能。透水路面可以很好的加强雨水的入渗功能。但是,对于污染严重和道路荷载较大的道路,使用透水路面是不合适的。

结语

现代城市建设中海绵城市的应用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其不仅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还能让城市的基础建设更加的完善。因此,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情况对施工环境进行全面的控制,同时还要不断提升海绵体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昌明,张永勇,王中根,王月玲,白鹏.维护良性水循环的城镇化LID模式:海绵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初步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16,31(05):719-731.

[2]夏洋,曹靓,张婷婷,胡娜,尚旭海.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思路及策略——以浙江省宁波杭州湾新区为例[J].规划师,2016,32(05):35-40.

[3]陈华.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的探析[J].净水技术,2016,35(01):102-106.

[4]邹宇,许乙青,邱灿红.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5,35(09):65-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