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关于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刘清

刘清

广东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水资源与内涝等问题愈加凸显,不利于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当然,这也和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性有关,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工作中的应用,虽然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但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存在不足之处。本文主要对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现状、不足及建设思想进行分析,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规划;建设思想

一、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现状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规划众多方面。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海绵城市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研究,而实际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研究较少,因此需要了解目前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应用情况,以总结经验与不足,为将新城市规划有效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提供科学参考。

(一)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宋云等以威海市为例,提出在城市规划建设之前优先保护、改造或利用雨水径流的关键位置或区域,通过保留原始湿地、绿色河道或设计修建截水沟来实现城市雨洪管理。王宁等以滨海低洼湾区为研究区,在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和水文地质状况后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修建雨水收集系统和排水系统,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期,防止城市内涝。邹宇等在湖南省宁乡县实施道路本体透水化处理和道路选线分级化处理相结合的规划措施,通过硬质地面海绵化处理,显著增强城市地表水循环和降水下渗能力,减轻城市雨洪排水系统压力。郑昭佩等以济南市为研究区,提出针对山地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对策,结合多种雨水集、蓄存方式以降低建设成本,设计科学的集、蓄存水设施以防止水污染,结合新老城区改造以缓解海绵城市用地紧张问题。何造胜等认为海绵城市建设主要从三方面开展,一是防洪工程,应对城市河道中上游现有水库、坑塘进行清淤、加高、拓宽和改造处理;二是水质改善工程,在城市河道中上游修建自然湿地,起到防洪和过滤作用;三是生态修复工程,沿河道、道路、堤坝修建植被绿化带,提高生态服务价值。

近些年众多研究学者将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展开试探性研究,并且也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建议,取得较为显著效果。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第一,针对雨水蓄排处理方面,应该修建分布式蓄水池,或硬质地面海绵化处理;第二,针对洪水应对方面,应对中上游水库、坑塘、湿地进行改造,使其增加蓄水和削减洪峰能力;第三,针对城市生态水文过程方面,尽量保持城市水文循环过程,多修建绿化带以提高城市生态服务价值。

(二)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不足

通过对众多研究学者对海绵城市理念的理解及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虽在理论上有一定突破,但是在融入城市规划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而非独立的工程,涉及到城市建设各个方面。另现有城市规划对海绵城市理念考虑不足,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出以下几点不足:前期定量分析不足、研究范围局限、研究深度不够、海绵城市建设用地与各专项规划脱节等。因此了解上述不足将有利于为海绵城市理念深入落实到城市规划中。

1.前期定量分析不足。目前大多定性将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定量调研分析,使得城市规划在实际操作中无从下手。海绵城市建设应在城市规划前对城市地形地貌、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所在流域水文地质条件、城市已有建筑等先进行详细地调研分析,量化雨洪风险区域及等级,确定合理的土地开发强度,分析流域自然湿地、水库、坑塘等对雨洪调蓄能力,城市不透水面比例等。

2.研究范围局限。目前研究范围以大、中、小城市为主,或城市的部分区域,而对于特大城市或小城镇的雨洪管理思想考虑尚属空白。当前我国海绵城市相关研究或实践多集中于中等城市或城市问题不够突出的小城市,而像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或数量众多的城镇研究相对较少。

3.研究深度不够。目前研究多停留在空间规划阶段,而且集中在某一区域,例如河道、道路、公园、小区等,对宏观把握不够,并且缺乏对海绵城市相关实施管理和法律规范等必要的研究。海绵城市理念不仅要求低影响开发,更是要通过宏观把握和完善的规划引导与法律监督,融入多行业力量来实现。

4.海绵城市建设用地与各专项规划脱节。目前城市规划中,用地规划、道路规划、绿地规划等专项规划中对减小雨洪灾害各有各的考虑,之间缺乏沟通和系统把控。各专项规划的海绵城市建设用地均有分配,但是交通、景观用地等没有介入到城市规划的用地布局中,使得交通和景观在海绵城市建设时考虑脱节,也就无法实行各专项规划与用地规划对海绵城市的综合建设。

二、建设思想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部分,其建设思想应深入到城市规划各个部分,包括园林、市政、水利、道路等方面,因此也强调城市各层级规划相互沟通。因此,海绵城市建设思想应该遵循以下3步:

(一)在总体规划层面,在规划前期首先要对城市地形地貌、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所在流域水文地质条件、城市已有建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先进行详细地专项调研分析,量化雨洪风险区域及等级,分析流域自然湿地、水库、坑塘等对雨洪调蓄能力,城市不透水面比例等。经对上述专项研究后,在尊重自然的情况下,对相应专项规划进行任务建设划定,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这一步可以从宏观系统性把握海绵城市建设,将第一理念融入进来,以了解城市可应对什么级别的雨洪灾害等。

(二)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道路、景观等用地性质进行汇水分区划分,确定合理的纵向土地开发强度,从而确定各地块的开发策略、优先级与原则等,优化小范围用地布局,包括市政、道路、公共设施用地等。并根据第一步确定的建设指标,确定地块的绿地率、建筑密度等布局。这一步将第二理念引入进来,合理开利用和发建设地块、景观等,以实现低影响开发。

(三)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通过对城市内部开发场地的绿地、水系、土壤特性等进行分析,评估其地表水储、蓄能力,合理利用场地内“蓄水池”,最终确定开发的规模和空间布局。这一步则较好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第三理念,使得各场地自身条件,发挥蓄、排、净化等处理水功能。

城市合理规划有利于城市健康发展,也是解决各种城市问题的源头。综合以上三步,可以较好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中去,统筹协调城市规划中的各层级规划,综合考虑道路、绿地景观、水系、管网等的水蓄、排、净等能力,可有效解决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水环境问题。本文对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应用的探讨,希望对未来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D].2016,2014.

[2]杨阳,林广思.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南方建筑,2015,(3):59-64.

[3]马燕婷,杨凯.国际低影响开发实践对上海城市雨水管理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13,22(4):143-151.

[4]崔广柏,张其成,湛忠宇,等.海绵城市建设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6,32(2):1-4.

[5]李卓熹,秦华鹏,谢坤.不同降雨条件下低冲击开发的水文效应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2,28(21):37-41.

[6]张建云,王银堂,胡庆芳,等.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J].水科学进展,2016,27(6):793-799.

[7]宋云,俞孔坚.构建城市雨洪管理系统的景观规划途径——以威海市为例[J].城市问题,2007,(8):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