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伴随孩子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3

让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伴随孩子成长

谢敬静

谢敬静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东风小学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同时还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中华经典伴随孩子成长,让经典诗文优美的意境、悠扬的音韵、深沉的哲理渗透到孩子的生活里,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

【关键词】:经典诵读教学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传统文化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语文教学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新启用的“部编版”语文教材恢复了很多经典课文,增加了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充分体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

一、新的时代需要弘扬传统文化

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曾数次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国,靠的是古老中华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化。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在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下,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还不够,且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好莱坞”大片、韩国肥皂剧、日本动漫等极大地占有了中国文化市场,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受到年轻人追捧,加上武侠、言情等浅俗文化以及网络文化的发展,挤占了传统文化发展的空间,不少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接触甚微,更多的时间是在虚拟世界里生活,导致不懂得起码的做人的道理,缺乏起码的人文修养,由此种种,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少年身上的缺失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不打自垮。”这段话精辟地说明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对民族至关重要。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应以继承为先。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丢掉自己的东西,是最没出息,也是最没前途的。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生命和不竭动力,而继承则是是创新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新时代的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价值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挖掘和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大作用,以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应以发展为要。民族的气节、民族的传统、民族的情感、民族的愿望等组成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们是民族的历史见证和发展脚步的痕迹。它必然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活跃着民族的灵魂。生活在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建设,必须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历史的文化遗产和当今的文化创新,以自身的文化优势和厚重底蕴,在创新中传承,并进而以文化的力量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二、孩子成长需要传承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尤其经常诵读传统文化经典,一是能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根据调查,经常诵读经典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懂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在家里也比较懂事,主动帮忙做家务;二是能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小学阶段是诵读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精神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这种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在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养都是得到提高。从这个层面讲,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三是能提高孩子的文化素养。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为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大部分同学能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渐渐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课堂教学需要融入传统文化

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最有代表性的学科,是母语教学,是民族语的教学,它是源,是根,是魂,是传统文化的魂……要尊重民族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很好地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使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

一方面,通过诵读经典激发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人的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所以在选择诵读篇目时要让孩子读到“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品,适合小学生的诵读,要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脍炙人口,给人以心灵的愉悦和审美的享受。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看到别人会读背古诗词,就会马上产生兴趣。所以,在叫学生背诵古诗词的同时我也和学生一起背诵,有的时候我们还一起诵读,比比看谁背的快,背得多。当学生能郎朗上口背诵一首古诗时,就适当的给与奖励,比如贴红花,打优等,即使是口头表扬也是很有效果的。

另一方面,通过诵读经典提高语文素养。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重任。新课标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列作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把语文素养从“立人”的高度加以强调,其意义是长远的,影响是深刻的。中华传统经典作为语言文字的精华,时时诵读,咀嚼涵咏,随着时间的积累,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学生被其中的故事所吸引,不仅理解了其中的内涵,还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阅读,甚至是家庭教育中,都应该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让传统文化伴随孩子成长。

乒乓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

徐策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体育部

摘要:乒乓球比赛中,战术意识发挥着重要的预判和调节作用,它能够使运动员的战术运用更有方向性与目的性,也有助于运动员把握赛场的主动权,并取得比赛胜利。因而,应将战术意识培养作为日常训练的重要内容,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训练目标、训练计划等,通过多种方式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员、战术意识、培养、策略。

随着乒乓球运动员的发展,比赛时,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日趋接近,那种单凭身体条件、技术水平战胜对手的现象逐渐减少。在竞技舞台上战胜、击败对手不仅需要有高超的技术技能,而且更需要有在激烈对抗的竞争中如何扬长避短、避实就虚、合理地遏制对手,使自己的技术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的能力,即合理地运用战术意识。所谓战术意识是指运动员在复杂多变和极其困难的比赛情况下,及时准确地观察、判断对手情况,随机应变、迅速而有遇见地决定自己的行动和对付对手策略的思维运动。因此,研究战术意识在比赛中的运用,尤其是对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的培养,是关系到乒乓球运动经济水平提高的重要方面。

一、乒乓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看,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客观现实的反映。意识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当客观世界作用于人的时候,便反映在人的意识中转化为观念的东西,反过来意识(观念的东西)又通过人的物质活动,转化为现实,变成实在的东西。意识使人能够在头脑中进行活动,并且能够用脑中产生的概念、思想、计划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使人的行动更具有目的和方向,更具有预见性和主动性。通常人们把自觉的活动叫做有意识的活动,不自觉的活动叫做无意识的活动。在乒乓球比赛中有的运动员善于动脑,怎样打,打到对方的什么位置,都有较明确的目的,打起来有板有眼,恰到好处。也有运动员不善于动脑,胸中无数,常常死打硬拼,没有章法。这两种打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动地、有目的地与盲目地、被动地运用战术,反映了他们在战术意识方面较弱。由此可见,所谓乒乓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简而言之就是自觉地运用战术。运动员的这种自觉性越高,他的战术意识就越强,反之则弱。

二、培养乒乓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途径

战术意识的培养关系到实战中战术能否正确运用。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这些俗语用在战术意识的培养上说明一个道理,就是战术意识不是临场的灵感,一下就出来的,而是靠经常的训练,逐步积累经验形成的。

1、加强运动员对战术意识重要性的认识

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其在赛场中,按照规划好的战术,进行有节奏有目的的攻击和防守,它体现于运动员在比赛中对比赛的把握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而战术不是一成不变的,对手所做出的行为也不是运动员所能完全预测的,所以说,战术当然也会随着比赛进程而有所变化,这就考验了运动员在复杂激烈的比赛中果断的选择战术、调整战术的能力。如果运动员具有了这种战术意识,就会在赛场中得到更好的发挥。在对运动员培养的过程中,也要使其了解,成熟的掌握乒乓球运动的比赛战术,即是艰难的也更是重要的。只有这样,运动员才能在接下来的培养中,认真对各种战术进行学习,也能在赛场中积极运用战术,从而取得良好的成绩。

2、战术训练要符合实战要求

进行战术训练是培养战术意识的重要方法,问题在于如何要求才能更好地培养战术意识。一般来说,战术训练的内容都是比赛部分情况的模拟,练习时双方互为对立面,运动员能否按照实战要求去练,不仅练了战术配合,也培养了战术意识。还有另一种情况。有的运动员在战术训练时,忽视了实战的要求,如:练习“压反手侧身抢攻”这个单个战术,一方面不讲究通过旋转、力量的变化创造机会,而盲目侧身;另一方面不注意控制、给对手制造困难,而是送舒服球,这样的练习是为练战术而练战术,实际上是脱离了实战要求,对培养战术意识是毫无一点益处的。为了保证战术训练的质量和效果,教练员在部署训练时,对训练内容的目的与要求尽量明确具体,在训练过程中要严格、及时督促检查,运动员也要自觉地按照实战要求来认真训练、严格要求自己。

3、结合技术教学与训练培养运用技术战术意识能力

“意识”是使乒乓球各项技术练习充分发挥的重要基础。练技术是为了在比赛中能够灵活运用已达到取胜的目的。无意识无目的地去练技术,实际上就是忘记了比赛,是一种盲目的训练。因此,教练员在青少年运动员学习掌握乒乓球技术过程中,应该把学、练、用紧密结合起来,因为青少年的抽象思维能力低,对直观印象了解较深,所以训练中要重视潜移默化的意识熏陶,又要耐心地启发引导。而乒乓球战术意识往往又是在不知不觉中、点点滴滴的积累、加工提炼而逐步形成的。在技术的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要全面掌握好技术动作,形成了自己的技术特点,在此基础上,还要在功放、判断、空间、时间和位置上提高自己的战术意识能力。

三、结语

运动员优异成绩的获得,除了拥有精湛的技术,更重要的取决于比赛时技术的巧妙运用,以及战术意识的发挥。因此,对于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来说,鲜明的战术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比赛取胜的重要因素。在乒乓球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的每一项技战术的运用无不受战术意识的支配,运动员若能具备了高水平的战术意识,不但能在训练中全面认识和理解各项战术活动的意义,从而提高训练的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使训练更有实效性,而且还能在比赛中把握主动权,控制整个比赛局面,发挥自己最理想的技战术水平,从而能达到自觉化、合理化的境界,取得比赛优胜。

参考文献

[1]张育青.乒乓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及其培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2]须晓东,刘守古,周映春.试论乒乓球技战术训练中意识的培养[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S1期.

[3]邱宜均.运动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8.

[4]陈启湖.论乒乓球战术思维的品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