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赋予道德教育新内涵

/ 2

志愿服务赋予道德教育新内涵

苏慧明

苏慧明(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广东广州510091)

90后的中职生一个共性的特点就是不服教、不服管,只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不理旁人感受。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本点正是责任心。”责任心是健康人格的核心,是高素质人才的保证与动力,是一个人日后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品质。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如果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可能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因为责任感往往来源于对实践的体验。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我们发现:开展好青年志愿者活动,可以开辟中职学生道德教育新途径,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获得自主发展的一个极佳的突破口。

一、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自律、他律理论强调的是道德主体理性地认识现实社会关系、规律性和必然性,也即在他律性的基础上,自主地、自觉地、自动地自己限制自己、自己约束自己,达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道德规范对个体的他律性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为把个体的生命能力加以约束并引导到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上来,这一过程通过个体加强修养、深厚德性来实现,而不是表现为对个体加以严厉的控制之中。对于个体来说,能自觉接受他律,就是具有某种自律的表现,在道德领域中,自律与他律就是如此不可分的。接受他律,就是尊重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这是对个人任性的一种限制,表现出道德主体自律的第一种类型,即主体有自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追求,能自觉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体现出一种人格尊严和道德觉解。道德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使个体在主观上形成从善去恶的愿望和自觉,正确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基于对社会应然秩序的理解而产生的对行为必要性的认定,可以为个体所认同,它对个人的意志来说既是一种制约,又是一种引导,更是一种激励,道德规范融情于理,在情、理两个方面对个人的精神都起到塑造的作用。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也就是第二个目标,则是使主体的自律达到第二种类型,即接受了道德规范的制约并使自己的心灵与之相融相洽,从而去除了道德规范的外在性,转变为自我的生命形式,形成德性。

“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自律总是个体出于明确的理性意识而自觉自愿选择的行为。”基于此,我们创造性地改革了志愿服务传统的活动形式,使志愿者们更多地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走向自律;志愿服务的运作机制进一步得到优化,即志愿服务更多地促进志愿主体的能动性得到发挥、价值得以实现。志愿服务这一生动的社会大课堂赋予了道德教育耀眼的生命力!

二、实践经验

1.学生自主确立青年志愿者基地,学习做人

以往,志愿者基地是由团委或班主任出面落实解决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改为由学生自主确立基地。其做法是:每到假期,我们就组织团委委员以及各团支部委员进行调研,初步落实可“开发”的服务单位,由学生写好自己的《青年志愿者服务自荐书》投递到各单位,并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采取电话、上门等方式与该单位取得联系,学生和拟服务的单位经过共同协商,最后确立志愿者服务关系。显然,这个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学生要字斟句酌地草拟好自荐书,要以诚恳的态度、不折不挠的精神多方面联系,要注意礼仪、注重技巧……这当中,也许会碰到钉子,也许会由于计划不周而出现种种波折,但也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真切地学会了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争取成功、如何树立自信、如何克服困难、如何面对挑战;也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真切地领会到了讲文明懂礼貌对于办成一件事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2.扩展服务内容,互利互动,学会做人

对于中学生来说,传统的志愿者服务一般局限于打扫清洁卫生、出墙报、照顾孤寡老人等形式。我们意识到,要使活动开展得深入而持久,就必须结合本校的职业培养特色,创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为此,我们主动联系服务单位,向服务单位介绍我校学生的特长,使服务单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专业方面和业务方面的锻炼机会。例如,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图书馆采用了信息化管理,学生们不但要运用电脑登记,为书贴上标签、防盗磁条、盖章,还要为每本书的标准书号条码贴上胶纸作保护然后再把书分类上书架。除此以外,学生们还要经常与小读者的家长接触。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学生在与人合作中学会了与人共处,学会了团结协作,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分担。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年志愿者活动教学生学会了做人。正如图书馆陈馆长所说的:“做义工离不开与人的交流。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才能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

通过改革和创新,学校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充分发挥了职校的特色,创出了活动的品牌。事实上,青年志愿者活动也让学生发挥了一技之长。在服务的过程中,学生学以致用,一技之长在实际的锻炼中得到了检验和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的学习、生活进入了良性循环之中。

3.常交流,多沟通,不断完善自我

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提高。立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我们通过建立健全管理机制,采取加强沟通、经常交流的办法,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们互相教育、共同进步。首先,我们参照团市委的志愿者条例,要求每位青年志愿者每学期服务时间至少达到48小时,并把他们的服务情况纳入团员教育评议的内容中,作为其中一个考核标准。各支部在学期初要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每个月要向团委汇报并上交受服务单位的反馈意见书,学期末递交活动总结和志愿者周记,并附上图片资料,以达到交流共享的目的。其次,我们每学年举办一次表彰大会,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并邀请受服务单位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发表讲话。

各活动小组之间的互相交流、服务双方面对面的交流,这些形式起到了非常好的激励作用,学生们在活动中开启了理智,逐步完善了自我的人格,从而又促使活动逐步走向了深入。我校两个团支部对残疾人的“一帮一”志愿者活动就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志愿者。他们在周记中是这样写的:“像罗宇桃那样只能用脚写字、下棋的小孩都如此渴望知识、如此努力学习,为什么我们却不懂得珍惜?”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学生从心灵上去认识自己,把精神上的丰收转化为行动上的坚持,并以此带动了个人的追求进步。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了自主发展,在自主发展中逐渐规范和约束了自己的行为,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在校期间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管理制度对于他们成人成才的必要性,并逐步从他律走向自律。

当然,任何一个活动都离不开组织和策划。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我们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中,坚持做好调控和指导工作,使活动能顺利并持久开展下去。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设立个人和支部档案。

第二,以点带面,辐射全体,加强沟通,长远发展。

第三,提高社会影响,鼓舞士气。

4.言教身传,激励学生

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学校德育的关键。每年的学雷锋活动月,我们都会由教工团支部牵头,由学校的教学骨干、技术能手带领有专业特长的学生代表举行“为民义务维修日”活动,帮助学校附近的居民修理家用电器。老师的亲力亲为是学生的无穷动力,老师们过硬的技术无形中激励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和兴趣。他们觉得:能跟老师一起干是他们的光荣,再辛苦也值得。

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增长知识、见闻,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切身感受或发现了一些社会问题,从而明确了自己应该担当的责任,学会了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乐于为社会、他人奉献爱心。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高志愿者的知识积累和个人修养,达到知行合一。在学校,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教育者不可忽略学生道德品质的自我修炼。实践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品位,提升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为成人成才打下扎实的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I卷.ISBN:7-01-001866-9,1995,06。

[2][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