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龚柳燕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检验科545300

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临床各科室接受输血治疗患者1200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特点以及可能影响因素。结果:本组1200例患者中,有23例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其中,7例(30.43%)过敏反应,16例(69.57%)非溶血性发热;输血不良反应集中于红细胞悬液及血浆中,发生率依次为2.77%、1.42%;不同性别患者的输血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18岁、具有输血史以及过敏史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率显著高于年龄≥18岁、无输血史及无过敏史者(P<0.05)。结论:输血疗法具有一定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对于未成年、具有输血史以及过敏史者,应加强输血不良反应预防干预。

关键词:输血疗法;输血不良反应;非溶血性发热;过敏;临床特点;影响因素

输血疗法是临床救治各类急性失血、慢性贫血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输血成分复杂、输血指征不统一等,在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目前,临床报道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溶血反应、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输血后紫癜、细菌污染等,轻者可自行缓解或对症处理后缓解,重则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对于输血反应的认识、识别及处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分析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旨在提高临床对输血反应的认识与防治水平,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临床各科室接受输血治疗患者120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14例,女486例,年龄15-90岁,平均(47.82±8.37)岁。输血成分包括血浆、机采血小板、红细胞悬液,共输血2729袋,均符合输血制品质量标准。

1.2方法

统计本组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输血成分、就诊科室、输血日期以及不良反应类型等。输血不良反应判断标准:(1)溶血反应: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者输血后出现溶解反应,且患者出现颤抖、面色潮红、呼吸困难以及腰腹疼痛等,患者主诉身体不适或明显焦虑。(2)非溶血性发热:排除输血前发热,在输血过程中或者输血后1-2h内,患者的体温升高>1℃或者体温≥38℃。(3)过敏反应:在输血过程中或者输血后发生不同陈谷的皮肤潮红、瘙痒、皮疹、荨麻疹以及胸闷等症状。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输血反应类型

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临床各科室输血共1200例次接受输血治疗,其中有23例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23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中,7例(30.43%)过敏反应,16例(69.57%)非溶血性发热,均未见溶血反应。

2.2不同输血成分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

23例输血不良反应中,以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血反应最多,其次为血浆,机采血小板未见输血不良反应,见表1。

3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的危害性极大,如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严重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可能影响因素,对于临床制定和实施相关的防范措施、降低输血反应率及其危害性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调查分析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各科室接受输血治疗患者1200例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共23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相较于既往报道的1%-10%[3]显著降低。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临床输血反应预防意识增强、交叉配血、输血操作中的失误减少,成分输血率提高等的缘故,但不排除输血反应急迫导致临床医师未及时填写和上报输血不良反应,或其他原因所致漏报等。

从输血不良反应分布来看,以非溶血性发热占主要地位(69.57),其次为过敏(30.43%),未见溶血等其他输血不良反应,这与林静霞等[4]报道结果相似。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洗涤红细胞、白细胞过滤器的使用率升高等原因。还有研究认为,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梵音多因同种异体白细胞发生免疫反应,从而生成抗体,加之在血液标本储存过程中白细胞生成细胞因子而导致[2]。从不良反应发生输血制品分布显示,以红细胞悬液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2.77%,占总不良反应的60.87%(14/23),其次为血浆,本组发生率为1.42%,占总数的39.13%,而机采血小板未见输血不良反应,认为输血成分是输血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红细胞选择虽然已经由白细胞滤过器将白细胞滤去,但并非意味着白细胞已经被完全除去,故反复、多次输注红洗白悬液容易生成抗体而诱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此外,机体免疫系统激活、机体高代谢状态等均将增加输血不良反应[3]。不同性别患者的输血反应率比较未见显著差异,但年龄<18岁者的输血反应率显著高于年龄≥18岁者,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未成年对于异体血液的反应性较成年人更为敏感。此外,具有输血史以及过敏史患者的输血反应率相对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多次输血患者或过敏史患者体内可能生成白细胞抗体,输血时可诱发抗原抗体反应,导致补体被激活从而溶解白细胞,导致大量致热源释放而诱发发热反应[5]。

综上所述,临床输血疗法虽然能够治疗疾病甚至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但盲目输血可能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输注红细胞悬液、具有输血史、过敏史以及未成年输血均是输血不良反应高危人群。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完善输血前筛查、尽量选择自身输血或合理选择成分输血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危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鸿祥,刘宏巨.57例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2):520.

[2]刘达庄,高峰.输血反应[M].//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93.

[3]武杨屏,戚少兰,王有芬等.61例输血不良反应病例的回顾性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2):166-167.

[4]林静霞,任俊,肖帆等.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3):291-294.

[5]任飞翔,孙素梅.输血不良反应81例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5,(11):1658-1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