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李俊龙

大庆市肇州县中医院黑龙江大庆166400

【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依证治疗。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0例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40例患者溃疡性结肠炎经临床治疗效果满意,总有效率95%。结论:通过中医辩证治疗,消除炎症,愈合溃疡,解除症状,恢复功能,防止并发症和减少复发。要注意营养支持,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辩证治疗;临床效果

溃疡性结肠炎指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常呈弥漫性,偶呈节段性分布。本病属中医学“腹痛”、“泄泻”、“疾痢”、“肠风”、“肠辟”、“便血”等范畴。现称“大瘕泄”。临床特点为病情轻重不一,反复发作,病程颇长,出现持续与缓解交替[1]。本病的主要症状是腹痛、泄泻、便血、便秘和发热,如某个或某些症状突出,急需对症处理和治疗。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0例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门诊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38±3.5岁。中医分型:湿热蕴肠证8例,肝郁脾虚证10例,脾胃气虚证7例,脾肾阳虚证8例,气阴虚燥证5例,血瘀肠络证3例。

1.2方法

1.2.1湿热蕴肠证腹泻黏液脓血便;肛门灼热;里急后重,下腹坠痛或灼痛,口苦,口臭,发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湿,调气行血。方药选取芍药汤:炒白芍15g,黄芩9g,黄连、大黄、槟榔、当归、木香各6g,肉桂1.5g。大便脓血多,加紫珠草、地榆;大便白冻黏液多,加苍术、薏苡仁;腹痛甚,加元胡、乌药、枳实;发热,加葛根。

1.2.2肝郁脾虚证腹痛则泻,泻后痛减,大便稀烂或黏液便;胁闷喜叹,食少腹胀,矢气频仍,常因情绪紧张或抑郁恼怒等而诱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疏肝理气,健脾强运。痛泻要方合四逆散:白术、芍药、枳实各10g,陈皮、柴胡、防风各6g,甘草3g。排便不畅、矢气频繁,加木香、槟榔;倦怠乏力、大便溏薄,加党参、茯苓、炒扁豆;胸胁胀痛,加香附、青皮;大便夹黄白色黏液,加黄连、白花蛇舌草[2]。

1.2.3脾胃气虚证腹泻便溏,有黏液或少许脓血;腹胀肠鸣,腹部隐痛喜按,食少纳差,食后腹。胀,头晕肢乏;舌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补脾益气,健运强摄。选取参苓白术散:人参3g,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各10g,薏苡仁、莲子肉15g,桔梗、砂仁各4.5g,甘草3g。大便夹不消化食物,加焦山楂、神曲;脓血明显,加黄连、地榆炭;腹痛畏冷,加炮姜、附子;久泻气陷,加黄芪、升麻;久泻不止,加赤石脂、诃子。

1.2.4脾肾阳虚证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或伴有完谷不化,或黎明前泻,脐中腹痛,喜温喜按,腹胀肠鸣,食少纳差;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健脾补肾,温阳固肠。理中汤合四神丸:人参、炮姜、炙甘草、生姜、大枣各3g,炒白术、补骨脂、肉豆蔻各10g,吴茱萸、五味子各6g。腹痛甚,加炒白芍;小腹胀,加乌药、小茴香;大便滑脱,加赤石脂、诃子。

1.2.5气阴虚燥证大便秘结或粪带少量脓血;便意频仍,排便困难;腹中隐隐灼痛,午后低热,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小便淡黄;舌红、少苔,脉细数。益气养阴,清热润燥。驻车丸合益胃汤加味:沙参、冬瓜仁各15g,麦冬、玉竹、阿胶、丹皮、白芍各10g,当归、荷叶各6g,黄连、甘草各3g。低热,加地骨皮、鳖甲;便下赤白黏冻,加白花蛇舌草、秦皮。

1.2.6血瘀肠络证腹痛拒按,痛有定处,泻下不爽,肠鸣腹胀,下痢脓血,血色紫暗或黑便;舌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活血化瘀,理肠通络。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赤芍、蒲黄、五灵脂、元胡各10g,红花、没药、乌药各6g,甘草3g,肉桂1.5g。腹满胀甚,加枳实、厚朴;腹有痞块,加炮山甲、皂角刺;腹痛甚,加三七粉、白芍;晨泻明显,加补骨脂、骨碎补。

1.3疗效判定标准完全缓解:①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症消失或基本消失,舌脉基本恢复正常。②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溃疡病灶已形成瘢痕。③大便常规镜检3次正常。显效:①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次要症状明显改善,舌脉基本复常。②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达2度以上(重→轻或中→0)。③大便常规镜检正常。好转:①临床主要症状改善达1度以上(重→轻或中→轻)。②肠镜复查黏膜病变恢复达1度以上。③大便常规镜检红、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3]。

2结果

40例患者溃疡性结肠炎经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完全缓解12例,有效22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

3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本病涉及中医的脾、胃、肝、肾及气、血、湿、热、阴、阳等理论。如果依证治疗效果不显著者,可依据本病相关的中医病机理论进行推理性治疗。如“脾虚肝乘”、“久病必瘀”、“湿热从化”、“寒热相兼”和“虚实互转”等,也可谓之隐性证治。主要根据中医对肠黏膜病变的认识进行选药或加药。充血、水肿宜清热、祛湿、理气、散血;糜烂、出血应清热、止血;溃疡难愈须健脾生肌、活血化瘀;颗粒状、息肉样变当消痰散结;肠腔狭窄、肠壁僵硬则补益通络、化瘀软坚。

临床常见脾阳虚、脾气虚、脾阴虚、脾气下陷、脾胃虚弱、脾胃阴虚、脾胃虚寒、脾肾两虚、脾肾阳虚、肾虚、肾阳虚衰、气阴两虚、营血偏虚、脾虚肠燥、脾虚湿阻、脾虚湿热、脾虚湿盛、肝旺脾虚、湿热、湿热下注、大肠湿热、肝脾不和、血瘀肠络等30个证型,其中属虚证13个,实证10个,虚实兼有7个,涉及脾、大肠、肝、肾等。以虚证为多,尤其脾湿气虚;实证中多属湿、热。陈治水等分析了证型与类型的关系,认为初发型湿热证多,慢性持续型和慢性复发型与证型无明显差别;湿热内蕴证,以黏膜溃疡为主[4];脾胃虚弱证和脾肾阳虚证,以陷窝溃疡为主,提示UC的中医证型与临床类型、结肠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有一定关系。

自身免疫损伤是广泛被关注的发病原因,可根据免疫功能检查的结果在依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或重用相应调节免疫功能的中药。本病随患者发病类型、轻重程度、有无并发症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而有不同的转归与预后。首次发作型与慢性复发型一般说来病情为轻或中度,病人预后良好,但中度难以痊愈。急性暴发型和其他重型患者,易并发大出血而致休克、肠穿孔等,如有并发急性结肠扩张,死亡率高、预后差。慢性持续性患者病程长,病变广泛且持续活动,易发生结肠癌。本病患者初愈,正气未复,余邪尚留,应以药物、饮食等综合调治,促进机体早日康复。重点是避免致病因子再侵袭机体,对诱发本病的有关原因亦应重视。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舒适、空气清新。热甚者病室宜阴凉,阴虚者病室宜温暖防寒。饮食宜清淡,给易消化、富营养少渣食物,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阳虚寒湿者,忌食冷饮,水果类多不宜,龟、鳖滋腻养阴之品亦碍纳运。湿热者忌辛辣,煎炒、黏滞食物及奶制品。

参考文献:

[1]王海霞.溃疡性结肠炎辩证组方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4):85-86

[2]刘晓春.中医辨证施护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23):172-173

[3]于斌,厉启芳,陈佳,吴先林,戴聪齐.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要素文献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3(10):1963-1966

[4]王耀辉,梁海英.综合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00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4,24(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