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推进“育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以“阅读”推进“育德”

余蕾

(浙江省诸暨市滨江初级中学)

摘要:本文认为,“熊孩子”的出现,暴露了学校德育工作存在制度灌输的急功近利、不予重视的虚无主义、没有组织的放任自流这三个问题。班级德育工作中,以“阅读”推进“育德”,不失为有效的方法。因为个人阅读,能够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减少学生的破坏性;集体阅读,能够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消解对立情绪;阅读讨论,能够实现体验共享,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升级的“熊孩子”现象

最初的“熊孩子”是可爱、任性、天真、懵懂,那么现在的“熊孩子”则是升级版本。热门游戏Minecraft中,熊孩子的偷窃、捣乱、毁坏建筑,已经屡屡发生在现实中,他们砸车窗偷东西,用水浇灌电梯,用父母手机钱包打赏网络主播,划破汽车外表,通宵玩游戏……家长头疼,学校头疼,教师更加头疼。从熊孩子身上可以看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缺位,二是相关法制缺位,三是社会监管缺位。他建议,学校应重视相关的法制课,增强青少年的法律识意。

二、“熊孩子”显示的育德问题

1.对育德工作的急功近利。或许是跟班主任的考核方式有关,有些班主任对班级德育工作带着很强的功利目的,内容丰富的“德育”,成为板着脸的规章制度的传达。学生很少参与育德工作,很少有真实的道德体验,主题班会集中在几个有较好表演天赋、主持技能、书写水平的学生身上,大部分学生成为看客,被边缘化。

2.对育德工作的虚无主义。一些班主任、学科教师担心德育活动多了,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往往对学校德育工作采取强烈抵制或消极应付的态度,不许学生搞活动,不下发班级订的报刊,没有德育工作计划,活动时间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做作业……这些,都是虚无主义的表现。

3.对育德工作的放任自流。部分班主任、科任教师虽然理解班级育德工作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精力限制,对育德活动既不是组织,也不是限制,而是放任不管,班级育德活动没有具体的规划和精心组织,学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所谓“德育活动”成为放羊式的学生活动,只是一盘没有凝聚力的散沙。

三、中学德育工作的重点

1.思辨性。《当代人格危机新动向》列举了当代青少年“精神恐惧症”、“行为盲动症”、“青春放纵症”、“时髦病”、“作弊狂潮”、“缺钙症”等心理疾病。其结症,在于青少年善于接受而没有学会批判,没有批判和思辨的习惯。因此,通过各种育德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判断力、反思力,是重要目标之一。

2.体验性。唯有动态的育德,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使汇聚在一起的多种形态的道德价值相互碰撞、交汇与融合,形成特定的道德氛围,以其特有的直观性、视觉性、体验性、熏陶性,发挥其影响力,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人的互相交流,从而实现人的道德形成。因此,班级德育工作,离不开诸多文化活动的创设,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参与,也离不开学生之间道德价值和思维方式的碰撞中的交流、沟通、协作、协调。

3.发展性。发展的道德才有生命力,才有教育意义的,能够让人以社会道德审视自己提升自己的。因此,班级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策划,需要在形式、内容等方面创新和发展,以更好地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和熏陶功能。

四、以“阅读”推进“育德”

1.以个人阅读,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中学生充沛的精力需要宣泄,家庭、学校文化活动的缺乏,使他们只能看电视、打游戏。儿童电视的打打杀杀,游戏里的血腥暴力,非但没有精神营养和文化营养,而且让学生更冲动更浮躁,更有破坏欲。同时,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杂览,关注世界。班主任应该抛弃“为了学业成绩,不准学生看课外书”的偏见,鼓励学生阅读。只要是内容无害的,只要适宜中学生年龄的,不管是娱乐的,还是文艺的,是自然科学的,还是人文历史的,班主任都予以鼓励,努力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阅读上。

学生的阅读有自己的喜好和选择,但是也会下意识寻求阅读内容的变化和提升。我们在班会课、活动课的部分时间,组织和鼓励学生阅读自己带来的报刊。几天之后,发现有几个类似“熊孩子”的学生没有以前那样上课吵闹,下课都在阅读《篮球》、《故事会》、《小小说》等书刊。这表明他们的兴趣已经在书籍世界里,书籍让他们变得安静,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一个顽皮的学生,突然之间学习认真很多。问原因,他说:“老师,我一直喜欢NBA的科比,有一次记者问科比成为顶级球星的原因,科比笑着问记者‘你看到过洛杉矶凌晨三点的景色吗?’原来,科比早上两点三点就开始刻苦训练了。科比都这样,我不读书,还能做什么?”也有几个总抱怨“作业很烦”、“生活无聊”的学生放学后、假期里,能够宅在家里看书,而不像以前打闹、冲动了。这是学生在逐渐认识了阅读能够安静心灵的作用。这应该是阅读最大的效果之一。

2.以集体阅读,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生活智慧,也是道德水准的体现。现在的中学生中,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二胎,都被家庭宠爱。不少学生形成了“自我中心”、“独断专行”的行为。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偏执:听不进家长、同学的不同意见,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家长、教师的说理教育,效果不佳。其原因,在于很多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在学校里以上课、完成各种作业为主,同学之间缺乏有益的必要的交流,于是,无法从生活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人,却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班集体中,集体阅读的推广,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并且有利于形成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们把学校发放到班级的报刊集中起来,设立班级阅读角,由专人或者学生轮流负责,鼓励全班学生在课间去翻翻、看看、议议。建立图书柜,发动学生把自己喜爱的名著放在班级小书柜上,引导大家阅读,鼓励大家互相借阅,分享阅读成果。“借阅”和“分享”,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添加了很好的话题。原来大家交流的内容,不是作业,就是游戏进程、穿着攀比,并且同学之间形成了界线比较分明的团体,彼此戒备,甚至引发矛盾冲突。“借阅”和“分享”过程中,团体的“戒备”界线淡退、消逝,同学之间的对立情绪软化,打闹现象明显减少,班级氛围有了根本好转。几个教师眼里的“学困生”因为阅读认真,被班主任老师公开表扬,增加了自信和荣誉感。小组阅读比赛,更是让小组内的成员学会了互相合作、互相鼓励。

3.以阅读讨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以“阅读”推进“育德”的活动中,我们坚持开放式阅读,即专门进行阅读讨论。如“6月23日,成都2017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中国公开赛男子单打16进8比赛中,中国乒乓球运动员马龙、许昕、樊振东未按时出现在赛场上,放弃参赛”这一事件发生后,班主任抓住机会,发动学生讨论此事。开始时,有一些学生认为退赛不好,应该把集体主义放在首位。但也有一些学生觉得退赛是运动员的权利,运动员有理由退赛,刘翔、林丹都有过退赛。双方辩论得近乎争吵,各自摆出自己更多的理由。随着讨论的深入,原来认可退赛的学生逐渐认识到,三个运动员属于乒乓球队,属于集体;代表中国出战,就是代表国家。所以,不应该退赛。即使身体不好,也应该事先向裁判说明情况,就像学生生病时向老师请假一样。这样的讨论中,每个学生踊跃发言,开展了必要的辨析和争论,学生的思想在碰撞,价值观在碰撞,学会辩证思维,全面思维,防止思想偏激、行为偏执,就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慢慢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形很有效果。

参考文献

[1]《立德树人,重在培育和践行》刘彭芝《光明日报》2015年第11月9日

[2]《论学校文化建设》顾明远《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英】彼德斯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