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1

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王永峰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沙河镇初级中学)

摘要:历史评价是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对历史人物和丰富的历史事实表示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评的态度,正确认识人类历史进程。本文就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人物作了一些探讨,并对注意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评价;人物

真切,才动人。尼采说:“历史最重要的是鼓励人诚实。”斯汤达亦谓:“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然而,一些历史,因人为等缘故,已离“是”渐远而莫衷一“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据“真”据“实”,言之有据,方可言善言美。在史学界,争论最多且分歧最大者,莫过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了。比如曹操,比如隋炀帝,千百年来,褒贬不一,争论不休,缺乏统一认识。对此,史学家嵇文甫在1951年提出了“三个标准”:“第一,对于人民有贡献的,有利的;第二,在一定历史阶段起进步作用的;第三,可以表现我们民族高贵品质的。”①这三个标准,是结合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的成果。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史学观,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纵观中华文明史,上下五千年,有大作为的历史人物不胜枚举,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应择其精要,重点展开讲评,以收“点睛”之功。

宋元时期的历史教学中,文天祥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

据《宋史.文天祥传》记载,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天祥,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中状元后,他又改字宋瑞,后号文山。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1275年,因元大举进攻,天祥用家产充作军费,组织地方义军勤王。后受命与元军谈判,被扣留。后冒险逃出,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昺任命为右丞相。

1277年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率军退往潮阳县。1278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1279年南宋被灭后,天祥被押往大都。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其间,元政府采取了种种办法,高官厚禄,威胁利诱,都不曾使文天祥屈服。1282年12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被元政府杀害。在文天祥战斗及关押期间,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如

《金陵驿》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已半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吊惠利夫人》

百万貔貅扫犬羊,家山万里受封疆。

男儿若不平强寇,死愧明溪莘七娘。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绝命词》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另外还有《正气歌》《扬子江》《酹江月》《沁园春》《念奴娇》等。通过大量文史资料,影视图片,真切地表现了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而中国历史,自唐末以来,四分五裂,饱经战乱,元朝大一统,顺应历史潮流,符合广大各族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发展。对于文天祥的抵抗运动及誓死不降元的表现,似乎又说明文天祥在逆历史潮流而行。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呢?仔细分析,就可得出:文天祥的抗元,主观上是在保卫南宋小朝庭,客观上却是在保卫长江以南的汉族人民和其他各族人民免于蒙古族的蹂躏。通过对以上客观史实的分析,学生不难得出对文天祥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所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当把其放在原来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客观的分析评判,这就是历史评价中的历史主义原则。史学家翦伯赞在《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中认为,要历史主义地对待整个阶级社会时期的人民群众和统治阶级,要肯定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要按照他们对历史所起的作用和历史所做的贡献的大小给他们应有的历史地位和恰当的评价”。②

综上所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史实,客观介绍人物生平,及其所处的历史大背景,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让学生产生共鸣,进而形成对历史人物的综合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形成对待历史的辩证唯物史观,这才是历史老师的首要之责。

参考文献

[1]嵇文甫:《关于历史评价及其他》,河南人民出版社,1957,第3页

[2]翦伯赞:《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1961年12月22日,《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