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持语言当空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2

轻持语言当空舞

吴庆来

一篇好文章的语言必是生动形象的:或如天风海涛,扑面而来;或如九曲黄河,婉转低回;或如迎客之松,疏朗俊逸;或如绕梁余音,耐人寻味……。那么文章如何做到语言生动形象呢?笔者认为,做到以下几点,便能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做到轻持语言当空舞。

一、多用描写,舞出柔美

无论是考场作文还是平时习作,不少同学总习惯以叙述代描写,以说明代描写,像一个讲解员,干巴巴地介绍人物,说明形象。这样的作文,形象自然乏味。如果我们用描写手法介绍一个物体,赋予物体人的情态,物体一定会活灵活现。如,“一片树叶从枝头落下”,是叙述语,而“一片树叶绕树三匝,一步三回头,在树根脚下找到归宿”,则是描写抒情语,这就很有形象感,很有韵味。如果我们尽可能采用描写手法来写人,人物形象就会站起来。如:记忆是花种,在时间流水的滋润下,开出了迷人的花。

还记得那个叫李春燕的汉族女子,嫁入苗寨,从此便成了照亮苗家的月亮。她居住的那座吊脚楼,她昏黄灯光下整理欠条的背影,她急步于山寨间行医治病的身姿一次次地出现在我的记忆中,时间越久,越给我长久的感动。她的无私,她的奉献,她的坚持就如同一朵玫瑰,散发着大爱的芬芳,弥漫在记忆里,时间越久越浓郁。(《花开两岸》)作者在描写中饱含着自己对主人公的尊敬,“成了照亮苗家的月亮”、“昏黄灯下整理欠条的背影”、“山寨间行医治病的身姿”等塑造了一个无私奉献的白衣天使形像。

如果我们在描写时突出细节描写,将会时作品形象更丰满。如:

想不通的是,我是她的亲生儿子吗?为什么她老是这样狠狠地打我呢?实在想不通,便慌慌张张地跑去问从不说谎话的奶奶,奶奶晃了晃花白的头,轻轻地说:“小孩子呀,要挨打,才能长大的……”———原来如此!(《妈妈的巴掌》)文章没有任何赘笔饰语,完全是生活细节的直拍,却把挨母亲打以后“我”的痛苦心理,奶奶的极富个性的“劝慰”写得生动而传神!这样的细节描写,为整篇文章增加了不少亮色。

二、妙用修辞,舞出风彩

俗话说:“三分姿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妆扮,何愁它不“精妙世无双”?装扮的手段很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修辞。

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排比、夸张、比拟、对偶、借代等,这里重点强调比喻和排比。

比喻,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作文中要想使对象表现得更形象真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就必须靠形象化的比喻手法。如:

时间如海,记忆如沙滩,海水将一枚枚贝壳送到沙滩上,又收回她那浩渺的胸怀。

时间如风,记忆如巨岩,风将巨岩刻划得千疮百孔,又用多情的手把那些痕迹抚平。

然而,总有几枚贝壳,在亘古的海滩上鸣响着历史的悲风,总有几笔划痕,在诉说着记忆的不朽。(《贝壳划痕记忆》)时间如海,形象表达了时间永是流逝的特点;时间如风,又形象表达了其过去无痕的特点。记忆如沙滩,形象表达了记忆众多的特点;记忆如巨岩,又表达了某些记忆保存长远的特点。连用四个比喻,化抽象为具象,化无形为有形,让人眼前一亮。

排比本是一种修辞方式,可是,一旦将这一语言样式扩大使用,就会使自己的语言收到绝好的修辞效果。用以叙述,则清晰深刻;用以描写,则形象生动;用以抒情,则情深意厚;用以说理,特别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鞭辟入里、理直气壮的强烈气氛。如:

蓓蕾消逝了,鲜花却争奇斗艳;种子消逝了,大树却果实累累;积雪消逝了,江河却奔腾不息。消逝不是死亡,它是另一种的新生;消逝不是毁灭,它是另一种的存在;消逝不是朽腐,它是另一种的传承。行走在消逝中,蓦然回首,有一种涅槃的气息氤氲而来,我知道,那是一种精神的召唤。(《蓦然回首》)这两节诗意与哲理齐飞,排比句式点明题旨,突出“行走在消逝中”的审美价值,给人以深刻的生命启迪,余韵无穷,耐人寻味。

三、富于变化,舞出灵动

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流动的。要使语言流丽清脆,像吃了一口甜脆的鸭梨那样,让人读了之后“清脆爽口”,就要做到语言的流动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下面两个句子:

1、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2、她一手提着一个内中放了一个空的破碗的竹篮。

很显然,第1句效果比较好,作者把定语“空的”后置,使得语言变得灵动起来,而且强调了碗中是“空的”,可见祥林嫂沦为乞丐后并没有得到鲁镇人的同情,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语言的变化,关键在于句式和表达方式的变化。在写作时,可以运用对偶句,使语言凝练;使用散句,让语言流动;运用排比,给语言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适当的反复,给人一种一咏三叹的节奏。整散结合,才能使语言流动化。如:

浮尘障目,看清流常为浊水,观蓝天常成阴霾,眺绿野常似荒漠。

情感萦心,每欺于谎言,偏于成见,惑于谗巧。

要看清世界,须拭去眼前的浮尘,欲明白是非,须放下心中的偏层面上进行联想和想象,使我们的审美体验得到拓展和深化。再次,要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阔自己的思维。同时要勇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学习。最后,还要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对作品的理性认识与分析,能客观地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准确地审美评价,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六、培养音乐表现能力

1、表现能力的总体要求。成功的音乐表达是非常自然地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是歌唱的。这种“自然的歌唱”正是对作品丰厚的音乐内容的理解和纯熟的表演技术的有机结合。它既要靠感性地去打动人,也要以理性征服人。通过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和音乐表情符号的感受,不断进行体验与实践,从而获得表现音乐美的能力。

2、获得表现能力的方法。音乐审美活动是从符号到审美的过程,要获得最终的审美体验离不开对音乐符号的准确再现。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音乐表现能力,首先要特别注重读谱的严格无误,要能将乐谱所标注的每一个记号都反映在练习中。其次,要细心研究乐谱,对乐曲有一个整体概念。再次,有目的、分层次地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对构成作品的创作手段进行分析研究,体会作曲家意图,相对准确地再现作品的风格流派,再从技术和表现上不断去要求各个局部,让每个局部不断加深和完善。最后,要尽量寻找适当的技巧、音色或风格、内涵表达上的感觉,在作品表现的共性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出本人对音乐的理解,从而最终完成一首乐曲的音乐表现。

参考文献:

[1]吴天球《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

[2]赵振民《声乐理论和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