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张兴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浅谈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张兴慧

张兴慧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二中张兴慧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更应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口头禅,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创新”实际上是每个学生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挖掘和发展这种能力.

一、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认识

在课堂上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扬创新精神,改进教学方法.前不久,我们学校刘老师上了一堂初一数学观摩课,内容是”同类项”这一节,这堂课首先由问题:小李有长方形(长为a,宽为b),正方形(边长为x),正方体(棱长为y)各2个,小刘有同样的图形各5个,两人合起来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各是多少?有几种算法?由学生列出代数式:

(1)2×4x+5×4x或(2+5)4x

(2)2ab+5ab或(2+5)ab

(3)2y3+5y3或(2+5)y3

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同类项的概念,找出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且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和举例子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整堂课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本,课堂气氛活跃.以前我们都是先把同类项的定义、合并的方法提出,然后讲解例子.学生是被动接收知识,这种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听来枯燥无味,不能体会到获取新知识的乐趣.而李老师这堂课最大的创新就是培养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注重了过程反馈.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教学中的美(语言美、意境美、方法美、和谐美等)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线条美、色彩美等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使他们充分体会数学给生活带来的美.使他们产生创造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有趣的内容和活动总是吸引着他们,即使这种活动需要克服较大的困难,他们也乐意参加.教师只有创造出教学中的各种美,才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激起学生智能的涟漪,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试验、观察、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探索,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去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而应用性、探索性、开放性试题在中考命题中是占有一定的份量的,这是考察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试题,也是时代赋予的特色.

例如:一个钢筋三角架在边长分别是20厘米,50厘米,60厘米,现要再设计一个与其相似的钢筋三角架,而且有长为30厘米和50厘米的两根钢筋,要求以其中一根为一边,从另一根上截下两段(允许有余料)作为两边,则不同的截法有几种?

分析:此题是开放发散题,考查了分类讨论思想和相似三角形的知识,题中截法似乎较多,实质上只有两种,即12厘米,30厘米,36厘米和10厘米,25厘米,30厘米.

解决一个个开放性问题,实质上就是一次次创新演练.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提问,作业的编制应该重视推出开放性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创新,既需要智力的参与,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发扬“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学生的情感十分丰富,如热爱、美感、羡慕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创新的动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信息的交流,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真挚情感的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