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真实性学情,引领孩子创造性复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基于学生真实性学情,引领孩子创造性复习

张丽

金坛区东城实验小学

【正文】

台湾名师李玉贵说,好的课堂是上着上着,教师就不见了。这其实很好理解,就是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团队研究的过程中,又一次听到了一节别样的复习课--《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整理与复习》,为什么说它"别样",因为它有亮点,有内涵,有特色,我感受到了复习课的特质,我看到了一线教师自己对于计算课、对于复习课的理解;我也感受到了"课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下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思考后的想法。

一、引领孩子创造性复习,让方法在自主梳理中萌芽

我们都知道,复习课的任务之一是"理",即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掣领的目的;任务之二是"通",即融会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纵观整个苏教版教材,虽然教材在计算单元的最后都安排了"复习",但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四年级之前的教材中叫"复习",从四年级开始,叫"整理与练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我想,源于学生能力的差别!一般情况下,三年级老师会带领孩子们,一边完成书上提供的练习,一边复习知识点,一边板书,形成知识网络,之后再进行总结;或者先复习再练习,巩固所学。但这节课中,我们却看见了老师大胆的尝试!

[教学片段]

出示:20×3=6×10=200×9=4×300=8×11=22×2=4×121=133×3=

12×8=7×13=116×6=4×215=0×9=0×20=125×0=0×0=

师:这是我们昨天做的练习纸上的口算题,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先把它像王老师一样标上序号!(横着标)

问题引领:哪些算式是好朋友?

操作要求:观察:你认为哪些算式是好朋友,把序号写在一起;

交流:你为什么认为这些算式是好朋友。

学生尝试自主操作,合作交流。

资源呈现,序列交流:

层次一:交流根据数据特点进行分类

层次二:交流根据算式中是否有"0"进行分类

层次三:交流根据计算过程是否进位以及是否连续进位进行分类

回顾:看看,口算里面,还分了这么多种呢!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找到的?

与学生一起交流得出:先标上序号,再观察,找一找,写下来,然后互相讨论说一说可以怎么分。

这一交流过程比较长,逐一、分层的展示了孩子的思维。接着让孩子回顾整理的过程和方法,孩子们说,"我们先标一标(标序号),再看一看(观察),然后找一找(分类),最后聊一聊(和同桌说一说),最后全班交流",孩子们稚嫩的语言中我们捕捉到了,他们不但习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习得了方法。老师打破教学的常规和年龄的限制,放手让孩子"试一试",孩子的表现给老师的是惊喜,给我们听课老师的是惊叹!

然而老师还没有就此"收手",之后又放手让孩子们学着刚才经历的过程对所学过的笔算进行自主整理。他们模仿着刚刚经历的过程,自主的完成了笔算的复习分类和整理,看得出,短短的几分钟内,他们已经积累了经验,内化了经验,使用了经验,学习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学生的汇报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由扶到放"牙牙学语"的过程,孩子们大胆尝试,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和凸显。虽然还不成熟,但已经勇敢的迈出了自己步伐!

二、着眼学生长久性发展,让能力在自主讲解中迸发

一线数学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学生会做不一定会说,但是会说一定会做。在班级中,那些经常给同伴做"小老师"的学生,数学成绩越来越出色。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习数学,也要大声"讲"出来!这节课,总给我这样的感觉,老师说的很少,学生说的很多,学生会有模有样的上台讲解,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讲解自己这样分类的依据,讲解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

整节课中,我经常听到老师这样问:

"你们准备怎么研究?"

"细心的你仔细观察,3号同学还有一点不一样呢!能看出来嘛?"

"还有几位同学根据数据的特点啊又找到了这样的好朋友!听他说一说他是怎么分类的!"

"你更欣赏谁的?为什么?"

这些启发性的问题,引领着孩子们深入思考,引领着孩子们创造性的思维,更是引领着孩子们走上讲台,站在讲台的正中央。长此以往,他们会更加的会学习、会思考、会表达、会质疑……各种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我仿佛看到了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眸,看见了一个个自信大方的身影!

老师的这些"放手",正是着眼于孩子们长久性的发展,打破原有"扎扎实实"做、"安安静静"听的状态,让学生上台做老师,他们一边听,还一边提问,甚至一边"挑刺"。正应了那句话:你给学生怎样的舞台,他们会还你怎样的精彩。老师们把讲台让给了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把交流的时间、空间还给了学生。学生在自主交流、自主讲解中如此自信、如此智慧,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烁,创造性思维得以迸发。这,不正是我们培养的目标么!

三、基于学生真实性学情,让创新在自主辨析中凸显

整节课精彩纷呈,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的一道题:买32元一个的玩具火车,买了7个,200元够吗?如果不够,差多少元?

这个题目曾经出现在多张练习上,而正确率却不是很高。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是用估算还是笔算。其实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不会或者想不到估算,问"够不够"时,学生往往"伪估算",通常都是先计算出实际数量再进行比较,比较费时,又容易出错!是孩子们不愿意估算吗?不!是他们根本就没有体会到估算的方便、简单、妙用!

课堂上,老师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选择直面!老师将学生的真实作业,拍成照片,放入课件,让学生自主辨析,从而进一步巩固估算、笔算的合适运用。

我们也都知道,估算意识的培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但如何培养,确实是难题!老师没有一味的说教,而是妙用学生交流,激发思维碰撞,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通过作业的对比,给孩子时间,让他们自己阐述自己这么做的理由,在阐述过程中,学生互相质疑,抓住关键词进行反驳,反驳的过程中学生思路被打开,从而确定了到底用估算还是笔算比较合适。

孩子们激烈的争论着,虽然时间上比老师讲解长了些,但孩子们的收获绝对是比老师讲解来的大。他们自主辨析,印象更深刻!在孩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暴露了他们的真实性想法,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真实的困惑!其实,孩子们自主讲解的过程,也是他们再次思考的过程,是他们提升自己的过程,看到上台讲解的孩子那落落大方、自信沉稳的样子,想想这就是传说中"人家的孩子"应该有的模样吧!

执教老师基于学生真实性学情,设计教学环节,展示教学过程,我佩服他的"真!"孩子们的真实参与,真情"表演"!

总之,在复习课中,教师要创造各种机会、搭建多样平台,充分挖掘学生复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复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复习、快乐复习中提升能力,有所创造,有所发展!老师们,让我们励志以最主要的问题突出最丰富的学习信息,以最轻松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份量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远的终点,构建面向每一个孩子的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