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和急诊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2

临床和急诊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

李晓红

李晓红(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石塘中心卫生院231609)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361-02

【摘要】从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医院感染性损伤因素、环境因素、电离辐射、运动性损伤、身心危害因素等分析急诊护士的职业危害,提出相应有效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临床护士急诊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职业危害以及防护目前越来越受到广大医疗界的重视。究其原因急诊和临床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有可能被病人的血液、肺灌洗液等通过护士破损的皮肤感染,例如乙肝、丙肝以及结核等疾病的感染;面对诸如化学的、生物的以及环境等方面的职业危害因素,广大临床和急诊护士应该充分了解各类因素对自身的危害程度,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更好地服务广大患者。

1职业危害因素

1.1化学危害因素

含氯制剂、过氧乙酸、戊二醛、甲醛等化学因素危害是临床和急诊护士经常接触到,例如有机磷中毒病人进行催吐洗胃时,液体污染空气被吸入;当配置药液时可出现肉眼看不见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而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护士体内,这种危害严重的可以导致中毒。

1.2生物危害因素

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是医院的特征之一,不同的病种、流动性强、原因不明的中毒和传染源。急诊和临床护士往往没有先进行自我防护便开始对病人进行抢救处置,大大增加了被感染的几率;同时还面临着气溶胶和人员的快速流动、病人的狂躁、不配合或呕吐物、喷溅物等危害因素。因此,临床和急诊护士获得性疾病感染的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岗位的护士。

1.3医源性损伤危害因素

锐器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是主要的医源性损伤。据调查大多数的护士有过被锐器损伤的经历,例如在抽血、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过程中,同时也与部分护士的不良的个人操作恶习有关,如针头使用后重新套上针帽等等。同时由于时间紧迫在抢救、紧急处置过程中被损害的几率更加增大。

1.4环境危害因素

电脑、打印机的声音、各种监护仪器、呼吸机的异常报警声、空调、电话铃声、空气净化器的声音、病房呼叫系统的铃声及救护车、推车的声音、家属的吵闹声、病人的呻吟声等不利的环境因素甚至使是醉酒的、打架斗殴的、精神异常的病人,情绪激动的病人使得护士高度紧张和疲惫,往往可能造成身心的伤害。

1.5其他危害因素

1.5.1运动性损伤危害因素

护士在护送、抢救、搬运工作中而发生的扭伤、拉伤,以及可能导致的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1.5.2电离辐射危害因素

护士长期接触同位素、X线、激光等放射性元素以及辐射环境可能导致的造血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诱发肿瘤、甚至中毒职业危害。

1.5.3心理社会危害因素

晋升少、社会地位有限、家庭的重担、工作压力大是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病人和家属的不理解和不信任以及护理工作的倒班,工作高度紧张导致的心理精神压力大,使他们产生疲劳和睡眠障碍等,引发生活质量普遍降低。

2防护对策

2.1化学危害防护措施

首先要保证各种防护用具完好齐备,同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防护用品。在日常工作和抢救病人过程中应规范正确佩戴口罩、眼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同时严格操作规程,比如应加盖防止盛放消毒液的容器挥发,经常开窗通风以便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2生物危害防护措施

严格按操作规程加强防护是最重要的防护措施,正确佩戴手套及口罩等防护用品是最基本的要求。例如严格按“六步洗手法”可清除手部99%以上的细菌。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的含量也是重要的防护措施之一。

2.3医源性危害防护措施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用专用镊子拾取针头和其他锐物;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后禁止回套针帽;安全使用锐器;一次性用品和废弃的标本等应运走焚烧。

2.4环境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尽可能地减少噪声,采用各种防噪声措施;加强医院安保措施;护士应该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和防护,加强与病人和家属的沟通,多为病人考虑一点,尽量减少矛盾,保持健康和谐的环境。

2.5其他危害因素的防护

①加强X线等辐射损伤的防护,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

②改进新设备减轻护士劳动强度,减轻护士的体力劳动,更好地开展工作。

③注意自身心理调节,提高自身修养,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3小结

开展职业防护教育和培训工作是当前医疗部门刻不容缓的工作,也是当前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要求我们的管理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把职工特别是一线护士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人性化发展方向,从而保证护士们以更好的服务水平回报广大患者。

参考文献

[1]蔡敏.急诊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及防护[J].护理研究,2005,19(12B):26942695.

[2]沈晓芳.急诊护士加强自我防护的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6B):1672.

[3]陈红珍.聂军.潘少山.等.广州市护士注射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172.

[4]张玉芝,周俊卿,梁霞,等.锐器伤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1):1113.

[5]郑丽英.急诊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护[J].安徽医药,2006,10(9):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