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内城乡教师交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3

论区域内城乡教师交流

陈绿英

陈绿英成都新东方烹饪学校四川成都610200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5-0000-01

摘要:农村教育水平的低下、师资的匮乏和教育生源的整体素质偏低的现状与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政策的双向要求,使得城乡教师交流迫在眉睫。推进区域内城乡教师合理、有序交流,将是未来几年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师资配置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现行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制定与运行机制进行完善,从而使区域内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运行更加通畅、有效。一是建立完善的城乡教师交流机制;二是建立高效的城乡教师交流政策执行机制;三是建立共赢的城乡教师交流政策评价机制;四是建立配套的城乡教师交流政策运行保障机制。

关键词:城乡教师交流;支教教师;机制;政策制定;政策执行

我国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作为一种新生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相关部门必须从整体上对该制度加以改进和完善,以使其能够更好地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实行县(区)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逐步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可见,推进区域内城乡教师合理、有序交流,将是未来几年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师资配置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各地先后程度不同开展了城乡教师交流实践,部分地区还推行了相对稳定的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纵观已有的城乡教师交流实践,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由于缺乏良好的政策制定与运行机制,导致城乡教师交流或流于形式,或在执行中遭遇巨大阻力。所有这些,都需要对现有的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制定与运行机制进行完善,从而推进区域内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

一、建立完善的城乡教师交流政策制定机制

某项教育政策执行的效果如何,与该项政策本身的科学性密切相关。如该项政策的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制定过程是否民主、透明;研制政策方案是否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获取了足够多的信息资源;政策内容是否有针对性、可行性等。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制定也应该有这样的政策制定机制,从而确保该项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完善的城乡教师交流政策制定机制,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策目标层次化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明确区域内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加以明晰化、层次化。从长期目标看,城乡教师交流是为了促进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教育公平。但是,从近期看,是否能够调动城镇教师赴农村学校支教的积极性,则是值得关注的事情。所以,一开始不能以数量为重,说一年或几年下来,派了多少骨干教师赴农村学校支教了。而是要以质量为重,哪怕一年只派一位骨干教师赴农村支教,但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确实提升了农村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而那位支教教师的待遇也得到了预期的改善。这样下来,无论支教教师本人,还是受支教学校及老师,会慢慢认同城乡教师交流政策,从而积极参与进来。若是一开始只关注数量,那么可能会在学校和教师中间造成负面影响。大家觉得政府不是真想为教育均衡发展做事情,而是为了搞好形象工程。一旦这种认识形成以后,学校和教师就会有一种抵触情绪,这种抵触情绪有时会掩盖教师们的理性思考,会不加甄别与思考的反感教育行政部门的所有决策。此时,城乡教师交流政策越推行,负面效应就越大,必须消除抵触情绪。

(二)决策过程民主化

决策过程民主化,就是要求在制定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过程中,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尤其是一线教师的意见。不同的人,可能基于不同的立场会对城乡教师交流政策提出各种意见。有时某项政策的制定,听取一些反对的意见反而更有利于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因为,如果政策本身是合理的,决策者就应该有足够的理由与证据去回应反对的声音,而如果不合理,决策者就应该加以反思、调整,从而保证政策的科学性。

(三)决策手段信息化

在今天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信息的获取非常重要。城乡教师交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直接与决策者获取信息的方式、途径、客观度、全面度等密切相关决策手段信息化,对于客观、全面梳理城乡教师现有配置状况、存在哪些突出问题等有着重要价值,而这些信息的获得,对于确立合理、可行的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目标至关重要。

(四)政策内容渐进化

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是需要不同的政策内容来体现的,而不是不加区分。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具体操作内容,一定要处理好想要做的和现在能够做的关系,采用渐进的方式推进,从现在能够做的入手,做好、做实、做大,逐步趋近目标。

二、建立高效的城乡教师交流政策执行机制

教育政策总是需要一定的组织机构、人员去执行,总是需要必要的物质资源加以保障。所以,“那些在理论上看上去很好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一定奏效。”到了实践执行层面,各种复杂的因素会交织在一起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高效的城乡教师交流政策执行机制,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高政策的认同水平

“政策实施者不太可能支持他们认为与其自身利益对立的政策。如果可能威胁其工作保障、晋升机会和现状,新政策必定会遭到政策实施者的反对。”任何人总是喜欢去做自己认同的事情。带着对抗情绪的人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偏离事情所期望的方向。为此,提高城乡教师交流政策执行者的政策认同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该项政策本身的约束力不大且不够规范的前提下,就更为重要。

(二)完善政策执行各环节

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执行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至少包括组织实施、指挥协调、监督调控等三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政策的最终效果。

(三)优化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

政策能否顺利实施,政策目标能否得以预期实现,不仅受制于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程度,还受制于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方式。正如美国政策科学专家安德森所言:“为了使某一项政策有效,需要的不仅仅是广泛的权威和用以支付实施代价的拨款。良好的控制和政策实施技术也是必不可少的。”现实中,城乡教师交流政策执行不理想与政策执行人员的行为方式存在问题密切相关。如教育局管理人员对教师交流工作的简单化处理,支教学校校长不派选优秀教师,支教教师不认真支教,受支教学校教师不重视、不努力学习等。教育部门在管理上应该负责宏观调控,对教师学习交流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管。在学习教师的选择上,农村派出学校应负主要责任,保证选拔教师的数量与质量。

三、建立共赢的城乡教师交流政策评价机制

人一方面有着很强的独立性,独立地实现个人的追求,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另一方面又有很强的合作性,在1+1的合作中,追求大于2的目标。人是以群居的方式存在的,人的合作或者组织生活中创造的财富,可以大于单个人累积起来创造的财富。在农业社会,甚至在工业社会早期或者说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基本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封闭而又狭小的空间里,人们所秉承的文化传统和行为方式基本是一致的,合作不见得有多重要。但是,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市场经济时期,到了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人们已经摆脱了狭小空间的束缚,人际的接触变得频繁起来,文化的冲突也因此而产生,合作就显得日益重要。没有合作,文化的冲突就不可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没有合作,健康长期的交往就不可能实现;没有合作,人类就无法共存。时代发展到今天,学会生存已经让位于学会共存。学会生存重视的是竞争,学会共存强调的是合作。学会生存始终关心的是私益的最大化,学会共存首先关注的是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总之,在今天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一味强调竞争、强调单赢甚至双赢都将会无法生存,只有共赢才能创造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应该以共赢为追求,实现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和谐共存的价值取向。为此,应建立共赢的城乡教师交流政策评价体系,以此推动、引导城乡教师交流政策始终走在倾向于维护教育公平与正义的道路上。共赢的城乡教师交流政策评价体系至少包括以下内容:首先,交流教师生存与发展是基础。支教教师不仅仅是去援助,更重要的是示范引领,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提升。受支教教师不仅仅是接受援助,更重要的是要获得主动成长的元素。其次,交流学校学生发展是关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既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再次,城乡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是阶段性目标。最后,区域内教育公平发展是最终目标。政府在上述目标评价实现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目标——促进社会更加的公平与正义。上述共赢的评价体系,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保证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公正性。

四、建立配套的城乡教师交流政策运行保障机制

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政策目标是令人向往的,只有求真务实的落实才能取得预期目标。但是,如果相应的配套政策不完善,那么其政策效果将会大打折扣。甚至会让参与其中的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学校和教师利益受损。区域内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配套保障政策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待遇保障政策。包括参加支教教师的经济待遇、专业发展待遇(如晋升、进修、几年内不交流等)和政治待遇。二是生活保障政策。如饮食、住宿、交通、家庭照顾等。三是工作保障政策。如任教学校、课程、班级、课时的确定性与针对性等。四是责任保障政策。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责任意识,若缺乏必要的责任担当,那么教师的支教可能就会流于形式。区域内城乡教师交流政策,只是区域内城乡教育公平建设的“冰山一角”,是促进城乡教育健康、协调、均衡发展政策链中的一环。当前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呈现“整体超编,结构性缺编”情况,新教师无法补充。同时,农村和农村学校的相对劣势,不仅对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且对于在岗的优秀教师也缺乏足够的稳定力。在这样的格局下,通过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采取支教等教师交流的形式,对区域内教师资源的使用与分享,作出适当的政策性调整,是推进区域内教育公平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安德森.公共决策[M].华夏出版社,1990.

[2]庞丽娟,加强城乡教师流动的制度化建设[J].教育研究,2006(5).

[3]袁连生.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绿英,性别:女,出生于1986年6月23日,四川眉山人,就读于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08级7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