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决策过程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1-11
/ 2

关于决策过程的分析

任远高

◎任远高(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5624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9-01

摘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各种复杂课题,产生了对决策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的必要性,科学决策和实践认识,科学决策和科学预见,科学方法和价值准则,都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和分析决策的过程和机制,提出具有启发意义的见解。本文拟对此作些探索。

关键词:科学决策;科学预见;决策过程

决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决策问题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军事上的指挥、医疗上的诊断、戏剧上的编导、创作上的构思、企业里的经营管理、交通运输中的调度、工艺技术上的革新、科研上的发明……,从日常生活,工作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巨大变革,都离不开决策。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深化,以及两者的相互渗透,作为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决策过程,也在不断地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因而如何更自觉地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决策,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现实课题。事实上,决策科学具有特定的方法和内容,既有定性的分析又有定量的分析,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包括:研究人的逻辑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活动,研究决策系统的程序性和非程序性的决策过程,研究决策正确性的原因和失误原因的内在关系,寻求实现思想方法和决策系统体制科学化的途径,以及研究决策的产生、实施、反馈、追踪、控制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将进一步丰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过来又会增强决策研究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

有名的“背水一战”就是一例。韩信故意背水布阵,用此冒险做法引诱赵歇军队,作战时部队因背水无处可退,只能返身猛扑,最终赵军抵挡不住而大败。古代作战,背水布阵乃兵家大忌,韩信身为大将为什么一反常理呢?他用《孙子》的话说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这一决策的因明之处正是违反了常理,而恰恰进行了创造性思维,采用了人们不敢用的作战方法,而这种方法的得出却又是遵从辩证逻辑思维规律的结果。不管哪种类型的决策,决策最终是要执行的;不执行的决策是没有意义的。决策既然要付诸实施,那一定是有目标的,毫无目标的实施同样也是没有意义的。

决策目标首先是由问题产生的,而目标又会给决策提出新的问题。问题表现为差距、困境、需求、危机、机会、挑战、竞争、理想、愿望等,实质就是矛盾。问题是在社会实践生产中产生的,是客观世界中的矛盾及其在主观世界中的反映。主客观世界中矛盾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决策中问题的复杂程度。我们把主客观世界称为问题源。问题有时只是现象,还必须把问题凝聚、筛选、加工成目标,目标要能明确反映问题的属性、时间、空间和范围。问题并不反映决策人思维的特点,而目标的确立则意味着问题进入了决策思维阶段,目标的性质是问题和思维特性的反映。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形式,内部结构,都有它发展和运动的方式,即所谓“模式”。决策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也是可以通过模式来认识的。决策模式是反映决策过程内部所固有的矛盾性、运动的形式和规律、形态和结构,从而可以把它作为决策研究的一种认识工具。

决策程序则是根据模式、模型的特征,人为地编制出的实施决策的步骤顺序。研究决策模式的意义就是把决策理论、方法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实施的决策流程图,即决策程序。它的特点是:把决策理论、方法格式化、标准化、工程化,使决策有统一的语言、符号、规格,以此限制和缩小决策者主观随意性的自由度,减少决策失误,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保证决策的实施的速度和质量。这样,决策过程就显示出层次性。我们知道,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过程可分为从实践中获得理论的知识,再使认识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受实践检验这样两个大阶段。决策的过程可看着是前一个阶段过渡到后一个阶段的中间环节,即从实践中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并形成概念以后,再从概念、原则到具体,从定性到定量,从战略到战术,从高级到低级,从全部到局部,形成决策以付诸实践的过程。

首先,客观存在的问题反映到决策者头脑中是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但决非任何问题都要决策。决策者还要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进行筛选、归纳和排队,即将问题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搞清楚,就是调查研究,搞清事实,明确问题形成目标的过程。因此,对决策问题中所涉及到的概念必须抓住它所反映的本质、内部联系和全体、有效范围及外部关系,必须把握住概念的转化发展。决策者面临的问题所反映出的概念不可能是单一的,往往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集合。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形成的概念就是决策对象所含的客观现实中的客观现象、过程的一般特性、关系和规律的汇总。为保证概念开发的正确,必须对问题所涉及的各方面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淘汰、归纳和分类等深入细致的加工制作,从而获得决策目标,对决策目标需要排队,这是因为目标除了本身具有定性、定量、时间和空间范围的四个因素,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由多个目标组成的复杂系统,又常常是动态的。因此,必须从可能性,可靠性、重要性、伸缩性等方面出发。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按有先有后、有主有次进行排队,有效取舍。目标排队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反映了决策问题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衡量决策者在第一层次中的思维是否得到升华的标准,对于决策的成功非常重要。决策目标的确立和取舍也应是这个道理。

其次,既然决策是为即将到来的事物而制定的行动指令,所以,未来既是决策的对象,又是决策的根据。未来研究是指预测、未来分析和对策研究等。正确决策就是一种未来研究的科学结论,未来研究是决策的前提,一切计划,规划都是一种未来研究,决策是对未来而言,因此,任何科学的决策都必须以科学预测未来研究为前提、为依据,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预测,纷纷建立各种机构。预测是创造性思维在科学决策中的具体运用。主要表现为设想、假说、想象等思维形式。它使我们看到有可能产生的后果。通过预测作出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案后,决策者或必须对这些方案进行架子分析、效益分析、可行性分析、风险度分析。拟定应变对策,进行对策研究。当代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动态多变、日趋复杂化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拟定决策方案时留有充分的余地,牢牢把握积极适应,事态各种可能变化的主动权。因此,拟定方案时不但要有应变的备用方案,而且要估计到实际存在的多种可能性。主要决策人要大力倡导提出可供选择的、原则上不同的多种方案,以便能随时对付各种事变、特别是出其不意的事变,确保在各种复杂困难的情况下都能立于不败之地。

其三,为了判断和选择的正确,要常用“反思”,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要求、不同场合、不同结果对拟定的方案提出不同的看法。以此来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可靠性和严密性。用批判分析的态度再一次论证,审定,从而减少行动上的失误。审定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决策失误。所以审定显得更为重要。经过审定的决策是有权威的,否则就无法进行正确决策。

参考文献:

【1】王方华,吕巍编著:战略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2.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页382;

【3】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页205~212,431;

【4】景跃进:《海选是怎样产生的》,载广州:《开放时代》1999年第3期,页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