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性骨肿瘤放射线诊断分析秦剑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转移性骨肿瘤放射线诊断分析秦剑杰

秦剑杰

黑龙江省宁安市中医院157400

【摘要】目的:转移性骨肿瘤放射治疗止痛效果及生存期研究。采用:6MV和15MVX线照射转移性骨肿瘤79例共141处病灶。常规分割组18例,照射DT40~50Gy20~25次共4~5周;大分割组61例,照射DT30~36Gy10~12次共2~2.5周。结果:(1)总的中位生存期为3.81个月。中位生存期单纯骨转移者8.05个月,原发灶已控制者4.29个月,分别显著高于合并内脏转移者的3.10个月(P<0.05)和原发灶未控或不明者的3.31个月(P<0.05);中位生存期单发和多发骨转移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放射止痛总的有效率为92.90%,常规分割组止痛效果优于大分割组(χ²=12.99,P=0.005),而止痛效果与原发灶是否得到控制、转移是单发还是多发均无关系。(3)放射止痛起效的快慢与单次剂量成正比(χ²=9.55,P=0.002)。结论:转移性骨肿瘤放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患者的生存时间的明显提高,值得临床的应用。

【关键词】转移性;骨肿瘤;放射线治疗

肿瘤细胞随着血液系统(极少的数随着淋巴系统)转移到骨髓而成的恶性肿瘤,骨骼是略低与肝和肺转移的高发脏器部位,转移性骨肿瘤是原发与其他器脏转移至骨组织的肿瘤,是恶性肿瘤晚期常见的转移部位。许多恶性肿瘤晚期常发生骨转移,其中70%以上可出现剧烈而且顽固的骨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放疗能使绝大多数骨转移癌患者的骨痛获得较持久缓解,疗效明显优于手术及药物治疗。2012年6月至2015年7月,对79例转移性骨肿瘤进行了姑息性放射治疗及有关临床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79例中男性49例,女性30例,男女之比为1.63∶1。年龄最小39岁,最大72岁,平均(54±2)岁。卡氏评分为20~70分。全部病例中单纯骨转移30例占38%,合并其他脏器转移49例占62%。原发灶已确定者73例,其中肺癌32例,食管癌15例,鼻咽癌14例,胃癌6例,乳腺癌6例。原发灶不明者6例。73例骨转移瘤X线摄片发现170块骨受累,以腰椎最多,骨盆、肋骨次之。转移瘤显示多发癌变者47例,单发癌变者18例,22例伴有肺转移。骨转移瘤与原发癌的时间关系,时间悬殊很大,最长者30a(甲状腺癌),最短者6个月(胰腺癌)。多发病例(80%)发现骨转移是1~1.5a。所有病例原发灶均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转移灶有X线片、CT、SPECT、MRI等影像诊断依据。其中孤立性转移灶48例,多发性转移灶54例。常见转移部位为椎骨、肋骨、髋骨、股骨等。

1.2方法

79例患者分两组。有患者均在模拟机下定位,采用Co60r线或医用直线X加速器产生的高能X线进行照射。①常规分割组:18例24处病灶,总剂量DT40~50Gy,20~25次,4~5周;②大分割组:61例117处病灶,总剂量DT30~36Gy,10~12次,2~2.5周。深度在6cm以内者采用6MVX线,6cm以上者采用15MVX线。其中原发灶已控制和不明者55例,计93处,单纯照射骨转移灶;原发灶未治或未控者24例,48处,在照射骨转移灶的同时对原发灶进行综合治疗。对于多发转移者,原则上无痛部位不进行照射,疼痛明显处一天同时进行2个以上的部位照射,或先照射疼痛剧烈处,再照射疼痛稍轻的部位。

1.3诊断标准

疗程结束时,以中位生存期和止痛效果为观察指标,判断止痛效果。疼痛疗效评定标准分4级:完全缓解(CR):放疗后完全无痛。部分缓解(PR):疼痛明显减轻,睡眠不受干扰,能正常生活,不需用止痛药。轻度缓解(MR):疼痛减轻,但仍明显,睡眠受干扰;无效(NR):疼痛无减轻。起效时间以照射5次以内(含5次)即出现疗效(包括CR、PR和MR)为快起效,5次以上出现疗效为慢起效。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0.2软件χ²检验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79例患者,总的中位生存期为3.81个月。其中,单发转移29例的中位生存期为4.67个月;多发转移50例的中位生存期为3.64个月,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79,P>0.05);单纯骨转移30例的中位生存期为8.05个月,显著高于合并有内脏转移者49例的3.10个月(P<0.025);原发灶已控制或不明者33例的中位生存期为4.29个月,原发灶未控或未治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31个月,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82,P<0105)。141处病灶总的有效率(CR+PR+MR)为92.90%,常规分割组止痛效果优于大分割组,而原发灶是否得到控制、转移是单发还是多发则与止痛效果无关。所有患者长期毒副反应发生率均低,主要为照射性皮肤反应和骨髓抑制,均为轻度,不影响放疗进程和生活质量。

3.讨论

转移性骨肿瘤是原发于全身各系统、各脏器的恶性肿瘤经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转移至骨骼的继发性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功能障碍、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其疼痛占癌性疼痛首位,特点为顽固性疼痛难以缓解,随着疾病的加重而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骨是恶性瘤转移的好发部位,其转移率为18%~90%。骨转移瘤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X线、CT和磁共振,但多以骨组织破坏,或为成骨性,或为溶骨性,特异性不高。最易发生骨转移的肿瘤依次为肺癌、乳腺癌、食管癌、肾癌、鼻咽癌、病理类型则以腺癌为最多,其次为鳞癌,本组资料与此基本相符。放射性核素扫主要通过全身骨组织的代谢变化反应骨细胞的变化,主要包括无机盐代谢情况和血供变化。放射治疗可以缓解疼痛,预防病理性骨折,增加功能与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常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目前国内医院放疗机构对转移性骨肿瘤疼痛多采用与此类似的两种分次方式,而很少采用8Gy单次照射止痛。本文对常规分割与大分割照射的疗效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骨转移放疗止痛总的有效率高达92.90%,不低于国外资料所示,且常规分割总的止痛效果明显优于大分割,但大分割照射的止痛起效时间却明显快于常规分割照射。因此,对于预期生存期超过1.5年的患者,建议采用常规分割止痛以取得最佳疗效;而对于预期生存期较短的患者则可采用大分割照射,可以减少住院时间,以便尽早进行其他综合治疗。而不合并内脏转移及原发灶得到控制者生存期相对较长;生存期与骨转移灶发生的数目无关,单发骨转移和多发骨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伴有骨转移的肿瘤已达终末期,预后差,但是对于不伴有内脏等重要部位转移的单纯性骨转移,努力控制骨转移灶仍有积极意义。综上所述,由于放射治疗止痛的高缓解率和疗效的持久性、治疗方法的简易以及较低的经济费用,已成为转移性骨肿瘤疼痛治疗中最重要和主要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程旭,李永军,徐兆强,等.PET/CT显像与全身骨扫描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比较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1):126-128.

[2]马玉娟,欧阳建.99mTc-MDP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断价值[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8):1199-1202.

[3]陈亚玲,张敏,郭会利,等.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3):34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