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异标新二月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1

领异标新二月花

齐瑞英

◆齐瑞英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476000

作文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它对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曾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怎样才能做到文章立意新颖呢?我想中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有三种基本表现形态,或在文章的观念上有新的突破,或在写作题材上有拓展,或在表达方式上有新的探索。

观念突破是指中学生在作文中提出新的观点或对传统的观念提出异议。我认为作文要创新,最重要的是立意要新。俗话说“千古文章意为先”,可见文章立意的重要。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立意略胜一筹呢?如果我们仅仅做到正确是不够的,还务必做到新颖。

文章主旨的确立要新颖,就是要有新思想、新认识、新启发,给人清风拂面之感,发人深思,醒人耳目。“新”并不等于“奇特”、“怪异”,你能从平凡的乃至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即是新。重复的形象,嚼烂的题材,用腻了的陈言,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的看法,都会使你的立意失去新意。立意如何出新呢?

一、对命题或材料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分析

文章的意,有其客观性,它是例题和材料所显示的思想意义的准确概括,而其思想意义不是单一的,因为命题和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立体的多维结构,是各种矛盾的集合体。“一事多意”是客观事物的特点,那么对它就不仅就其共性上去观察思考,亦不能只从单一方面搞封闭式思考。面对例题或材料审度、品味、分析时必须改变单线型思维定势,破除禁锢思想的羁绊,以开放性眼光多方位思考,触类旁通,大胆求异,使思维轨迹向四方辐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移位换形,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引爆思想火花,拓出新意。

比如对项羽的认识,大多数人把他定位在一个急躁、刚愎的失败的英雄形象上,但佳作都写出了自己的认识。现摘录几首写出新意的诗: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于君王卷土来。

这样,多角度观察,思想拓开了,笔下的“意”源源而来,才能避免文章落入俗套。

二、文章切入点要新

题材和立意上的雷同、因袭,常常会给人以厌倦之感。在这种情况下,转换切入角度,便成为出奇制胜的捷径。

确立文章入题角度,若能摒弃俗见、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就能使文章产生新意。避俗出新,取决于思维的灵活性。

比如,一般人面对废墟容易触景生出伤感怀古之情,因此写历史遗迹和废墟的散文也多是从追抚历史、感怀念古的角度抒情议论。而著名的散文家余秋雨的散文《废墟》则不然,他选择了独特的看问题的角度,提出了独特的识见。余先生从废墟中看到了“美”。他说:“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再过多少年,它还会化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将融未融的阶段,便是废墟。”“启封是建筑的黄叶。”同时作者站在现代的高度,以现代人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提出了“废墟文化观:“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他还提出“废墟是归宿”、“是起点”、“是进化的长链”,不同凡俗的识见,表现了他的睿智。

一次,我布置了一道话题作文“谈成功”,要求学生不能走老路、弹老调,要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命题有《成者未必为王,败者未必为寇》,有《小议“万事中间难”》,也有《挫折是成功之父》等等,五花八门,无所不有。其中一篇题为《放弃也是一种成功》的作文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小作者首先举出了自然界中春蚕吐丝放弃生命、母蝎放弃自己的躯体作小蝎的食物哺育小蝎长大这两种现象,接着又以如下几个材料作为论点的论据:1.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放弃莫斯科;2.中国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放弃延安;3.东晋诗人陶渊明弃官归田;4.现代文豪鲁讯弃医从文。文章写出了新意。

三、学会化大为小

化大为小,即从大处着眼、小处切入,意为要想表现一个大的主题,要学会精选出被一般人忽视、看似平凡微末的事物作为角度,通过对这些“小”的抒写,来展示整体事物的万千气象之“大”。

如《雨中登泰山》一文,作者不赞泰山之自然景观,不发人文之幽思,也不叹历史之悠久,却取雨中泰山之“小”,紧扣“雨”字写雨中别具一格的泰山之景,表现了雨中登泰山“独得之乐”的大。

又如在母亲节来临之时,我布置了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不少同学只知空洞地挖掘一些华美词语拼凑成章,这样的作文虽然文辞优美,但缺乏真情。有的同学把感受到的母爱的点点滴滴连缀成文,既感人,又让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产生了共鸣。

总之,要做到立意新颖,不仅需要平时积累生活经验、体会,还要有正确、深刻的思想认识和丰富的知识积淀,同时要注意培养鲜活的思维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