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复苏中的潜在危机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0-20
/ 2

当前我国经济复苏中的潜在危机分析

郭伟奇

郭伟奇(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摘要:近段时间随着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我国的经济开始复苏,但是这些政策刺激起来的大量投资资金,有相当部分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向证券市场和房地产部门从事投机活动,致使虚拟经济的价格迅速上涨,大大冲淡了实体经济增长的真实性,当前经济复苏的虚拟比例部分不可忽视,同时也埋下了资产价格上涨过快可能最终拉动整个通货膨胀的隐患。本文主要以此为出发点分析我国当前经济复苏背景下的潜在的危机,给出一般性的建议,以免旧病未除又添新疾。

关键词:经济复苏潜在危机

自去年美国金融海啸以来,全球经济的下滑和结构性调整使贸易出口大幅萎缩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的低水平。世界各国要考虑经济复苏之路,只能依靠扩大内需拉动本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复苏在这种大背景下也依赖于内需的扩张和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

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中国政府及时地加大投入,并采取多种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政策如家电、汽车下乡等,以期带动国内需求。但是事实证明这些积极地财政政策和内需政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的产能过剩,而在根本上并未解决实质的问题,通货膨胀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

根据资料统计,在今年第一季度的三个月中银行的新增贷款,基建类贷款增长分别为28%、26%、33%;票据融资增长分别为38%、46%、20%,前者平均月增长水平为29%,后者为33.6%。这说明在第一季度中,短期性的票据融资增长在整个信贷增长结构上占主要地位,1、3月份已经超过了基建类贷款增长水平。从最近三个月发布的PMI数据来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指数连续三个月高于50%。这几个行业,其实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主要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从工业行业增长来看,增长最快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较快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明显受益于国家基础设施投资计划;钢铁工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投资计划;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既有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的作用,也有四万亿投资计划对铁路机车、造船等行业的影响。

现在上涨最快的就是投资增长,特别是政府投资增长。今年1-5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3520亿元,同比增长32.9%,这是带动中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由于政府投资的目的在于完成“保增长”的政治任务,很少考虑投资的经济效果;而又因为大部分资金来自于银行信贷,又必须考虑投资的经济后果——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当国有商业银行也把信贷投放当成政治任务时,未来的信贷风险将不可估量。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我国的经济由于国家的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尤其是宏观上有了较大的改观。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但是微观层面来说,经济复苏的背后掩藏着更多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回升基础尚不牢固,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严重困难。

7月中旬,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半年报显示:2009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1%,CPI同比下降1.1%,PPI同比下降5.9%,从这次发布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已经率先触底,进入了复苏的阶段。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7.1%的增长速度,是自1992年以来同期的最低增长速度,比1998年上半年7.2%的增速还低0.1个百分点;尤其是工业的增长速度只有7.0%,比1998年同期的增速低0.9个百分点。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低于8%,经济的增长就难以解决就业和收入等最基本的民生要求。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1.1%,其中6月份下降1.7%,环比下降0.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5.9%,6月份同比下降7.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8.7%,6月份下降11.2%。这些数据显示,物价仍处下行通道。物价下行,说明总需求不足仍是主要矛盾。由于需求不足相对应的是供给的低速增长,表明存货调整可能没有完成,或者出现了新的相对产能过剩。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内需等相关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下我国的经济在上半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但是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的资金流入了证券市场和房地产部门。准备进入实体经济而迅速筹集起来的大量资金,由于建设周期需要分批投入,会出现一个等待时期,这个时期资金被持有者用于短期投资盈利(投机盈利);现在国内实体经济正在恢复发展时期,有较高盈利预期的投资项目不多,再加上还有许多制造业部门仍然面临产能过剩状况,股票和房地产相比就成为投资优选项目。证券市场和房地产部门正处在快速成长时期,现在和将来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量资金流入证券市场和房地产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调控当局无法控制的。

那么解决国有投资拉动内需存在弊端的根本办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当前仅靠扩张的财政政策并不能根本上改变经济危机的实质,而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还是要靠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效利用民间的资本,使投资—消费—拉动内需—再投资,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要进一步放宽私营资本的投资领域,包括允许私营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信这些前景明朗、盈利多的企业,按照市场的法则鼓励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同时实行优胜劣汰,绝不能保护落后的生产力。近年来,民间投资已经占到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0%以上,并因此安排了70%的城镇就业和90%的新增就业,2008年我国民间投资达到11万亿-12万亿元的规模,成为名副其实的投资主力军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长速度却大大低于政府投资。一季度非国有投资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落后5.4个百分点,比国企投资落后20.3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积极性远未恢复。当前民间投资乏力,反映了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并没有完全复苏。如果政府投资无法带动社会投资跟进的话,不仅投资效率会大打折扣,政府本轮“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目标难以实现。加快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大力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实现投资的乘数效应,提升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和活力,才有可能真正刺激经济全面复苏。

参考文献:

[1]李摘.对经济复苏不宜过于乐观.当代社科视野.2009.07-08.

[2]吴志鹏,吴巍平.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对经济复苏的关键作用.浙江经济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