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谈通俗唱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2-12
/ 1

放谈通俗唱法

陈跃顺

对三种唱法之一的通俗唱法,进行了多方位的思考,也想放胆谈谈几点浅见。

一、对观念上的认识

想要唱好流行歌,一定要先学“美声”,这个论点也许在很多人意识中存在。他们认为应先用美声唱法打基础,然后再改造成通俗唱法。其实应该说各种唱法之间确有许多相通之处,完全可以借鉴,但有很多入学习了传统的美声唱法,再学通俗唱法反而唱不出通俗歌曲了。实际上这一论点也否定了通俗唱法本身作为一种唱法的客观存在。在西洋传统唱法中把“声音竖起来”“高音从后面上去”用到通俗唱法中,实质已经从本质上改变了通俗唱法的基本特点——自然。虽然先学“美声”后转通俗的歌星很多,但他们所学的传统唱法大多是靠前的方法,不是靠后的那种,他们借鉴了西洋传统唱法中“靠前”和“集中”这两点,正是通俗唱法所需要的。

近年来出现的萨拉·布莱特曼创造了用传统唱法唱流行歌就是一例,所以他们没有破坏通俗唱法最基本的特点之一——“语言自然”,也就是把美声中的共鸣“抽掉”未必就成了流行唱法,如京剧中的“花旦”和“老旦”在唱法上区别那样,如先学美声再学通俗反而不会唱歌了。

二、对模仿的认识

用模仿的方法学习通俗唱法是学习者的必经之路,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但如果过于盲目崇拜某一歌星而企图去“克隆”心中偶像,这就属于“误区”了。首先你自己嗓子和被模仿者之间是否类型相同?如果根本不同,那么一开始就意味着“不可能”。即使你“克隆”到“惟妙惟肖”的地步,能得到的评价也只能是超级模仿秀,只能是个赝品。即使别人赞扬你比“田震”还“田震”,可人家还是去买田震的唱片而不是你的。模仿作为一种手段,是为了借鉴其优点,而有些学习者甚至连人家的缺点也一并学到,所以叫它“误区”。其实有些歌星在唱法上也不都是完美无缺的,而很多模仿者不仅发型、着装、表情、一举一动都要模仿,唱歌却降到次要地位。歌者一入误区,就会越陷越深,导致毁掉自己的艺术前途,所以要消除“误区”,不要让别人阻碍自己的发展。

三、对感觉的认识

通俗唱法中存在的感觉误区是因为人的本能总要追求自己耳朵“满足”的声音,并以自己的耳朵代替别人的耳朵,自己认为好听的,听众也觉得好听,自己认为响的,别人也觉得响。其实不然,以声音响为例,如歌唱者把声音放在嘴里,自己嘴巴的空气对自己耳鼓膜产生了很大的振动,这种声音自感很响,但这种声音经过嘴巴共鸣以后再传到听者耳鼓膜时,强度大为减弱,振动也大为减弱,所以听众听觉上会觉得很轻。事实证明自己觉得越响别人听起来越轻。如把笨重的声音理解为“响”,把“散”的声音理解为大,把漏气认为是气声。所以说不要盲目自卑或自我感觉良好,鉴定自己的声音是否正确,作为“声音”的“镜子”,录音机是最佳的工具,它可以使歌者少走不少弯路。

只有建立科学的态度,才可能认识什么唱法科学,什么唱法不科学,误区之所以存在,起因于认识上的误导,扫除误区,是我们与国际先进唱法接轨必要的“扫雷”工作。

四、对理论的认识

在通俗唱法的理论研究与宣传导向上,也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是认为通俗唱法是现代工业社会电子传播技术广泛运用后产生的一种歌曲演唱方法,演唱者借助话筒进行演唱,对声音训练没有太严格的要求,这就无形中降低了通俗唱法的技巧性,纯属理论上的一大误区。

其实,通俗唱法对声音训练同样有严格要求,其演唱的技巧性也很强。其中又分喊声唱法(如《妹妹你大胆往前走》)、柔声唱法(如《涛声依旧》)、直声唱法(如《好汉歌》)等等。喊声唱法排气量大,声带振动幅度大,因此音量也大,声音发出时有极强的爆发力,有时还伴有“沙音”成分,对听觉器官刺激较大,能产生牵动肝肠的艺术效果;柔声唱法是通俗唱法使用最多的一种唱法,它能创造出轻松、低婉的声音形象,给人带来一种柔润、轻憩的美感。好似一杯淡淡的清茶,饮后馨香宜人,余味无穷;直声唱法,系运用直嗓子自然人声歌唱,能产生刚劲、率直的气质。

二是认为通俗唱法只是一味狂歌劲舞的港台风格,单调乏味,这又是一大误区。

其实,通俗唱法本身又是多元化的,是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的。既有劲歌,也有甜歌;既有港台轻柔、低婉的艺术风格,也有内地的刚健、粗犷、奔放、豪迈的艺术风格。通俗唱法的“中国乐派”,在世界上同样享有盛名。例如毛阿敏和韦唯,就分别荣获“麦撒国际音乐节”奖和“第24届索波国际歌唱节”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通俗歌曲演唱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