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供应室的质量管理在临床护理安全中的重要性及相关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消毒供应室的质量管理在临床护理安全中的重要性及相关分析

魏敏

云南省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653100

【摘要】目的:阐述消毒供应室的质量管理方法,观察质量管理在临床护理安全中的重要性。方法:将本院患者与护理人员,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管理,观察组实施分级管理模式,旨在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降低患者的感染率。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回收质量得分(9.1±0.5)、清洗消毒(9.4±0.2)、包装(9.3±0.1)、灭菌(9.9±0.1)、存放(9.0±1.0)、下送(9.5±0.2)分、护理风险发生率4.3%、临床满意度95.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施分级质量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消毒供应室管理质量。从而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临床各科室的满意度及护理安全性。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护理安全

前言:消毒供应室承担着医院医疗仪器收集、清洗、消毒及发放的重任。如管理不严格,导致微生物残留于医疗器械之上,患者院内感染的风险,将显著提升[1]。保证清洗与消毒质量,是预防护理风险、提高护理安全性的主要途径。本文于本院消毒供应室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实施分级管理模式期间收治的患者及护理人员中,随机选取29例作为观察组,观察了质量管理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本院消毒供应室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实施分级管理模式期间收治的患者中,随机选取23例作为观察组,患者性别:男/女=10/13例。年龄(20--65)岁,平均(32.00±0.58)岁。该组护理人员共6例,均为女性。

选取2016年12月前,未实施分级管理模式时的患者23例作为对照组,性别:男/女=11/12例。年龄(21--46)岁,平均(32.25±0.67)岁。该组护理人员共6例,均为女性。两组患者及护理人员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管理,观察组实施分级管理模式,将护理人员分为不同等级,并对其进行培训,旨在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降低患者的感染率。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评分,包括回收、清洗与消毒、包装、灭菌、存放、下送6项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及临床满意度。

1.4评分方法

由护士长进行评分,每项指标最高分均为10分,得分越高,代表质量越高。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评分

观察组护理人员回收质量得分(9.1±0.5)、清洗消毒(9.4±0.2)、包装(9.3±0.1)、灭菌(9.9±0.1)、存放(9.0±1.0)、下送(9.5±0.2)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评分

3讨论

分级质量管理模式,指在明确护理人员分工的基础上,对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该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提高分工的明确性。使不同护理人员,能够分别负责不同的任务[2]。从而提高消毒、灭菌等工作的完成质量。该护理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室的应用方法及优势具体如下:(1)分级:将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分为统筹级、管理级、护理级三级。由护士长担任统筹级领导,负责对清洗、灭菌及消毒方案进行统筹规划。在护理人员中,选出一人作为小组组成,完成管理级的任务,负责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其余护理级的护理人员,则负责完成具体的清洗、灭菌及消毒工作,以降低患者的感染率。(2)培训:消毒供应室应组织小组成员参与培训,从污染器械的回收、清洗与消毒、包装、灭菌、存放、下送等方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基本技能[3]。在此基础上,应强调消毒供应室常见的护理风险,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预防意识。为患者院内感染等护理风险发生率的降低,奠定基础。(3)实施:回收的临床医疗器械,应首先给予预处理,将残留的血迹及污渍冲洗干净,并进行分类。分类完成后,应将器械置入全自动清洗剂中,给予清洗及消毒。针对精密器械,应手工清洗。清洗后,应采用放大镜检测清洗质量。并在注明品名、包装人、灭菌日期、批次等信息的基础上,对仪器进行包装。包装后的仪器,应置于18℃--22℃的环境下存储,距离地面应超过20cm,距离天花板应超过50cm。当临床需使用仪器时,护理人员应利用全密闭车辆,将其送至临床,并做好交接。从而达到降低患者院内感染等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临床满意度的目的。本文研究发现,采用上述方式进行质量管理后,本组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回收质量得分(9.1±0.5)、清洗消毒(9.4±0.2)、包装(9.3±0.1)、灭菌(9.9±0.1)、存放(9.0±1.0)、下送(9.5±0.2)分。与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相比,得分更高,优势显著。本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4.3%、临床满意度95.7%。与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相比,临床护理安全性更强。

综上所述,实施分级质量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消毒供应室的管理质量。从而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临床各科室的满意度及护理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陈云荣,王善霞,薛盼盼.消毒供应室的质量管理在临床护理安全中的重要性以及相关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1):1621-1622.

[2]吴玉芬.3C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在消毒供应手术器械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9(10):170-171.

[3]杨艳.骨科植入物器械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安全灭菌和规范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4):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