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芝敏
(四川省营山二中营山637700)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单纯地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抛开其人文性,片面地追求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忽视了人的情感性,忽视了教育的生命价值。于是,认知、理性取代了活生生的情感存在,训练、灌输堵塞了生机勃勃的生命历程,语文教学成了知识的简单转移或搬运过程,语文走进了教育的盲区。
随着教改的深入,情感教育在促进“人的健全、和谐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情感教育也并不是仅仅满足于把课文中的情感因子识别出来,更需要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引发学生在情感体验领域中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促使其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的和谐统一,促使学生在认知领域里的进步。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接受情感熏陶、铸造完美的精神世界呢?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语文老师要教给学生审美体验,告诉他们何为美,何为高尚。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审美体验,要自觉地将美传播和展示给学生,教会学生发现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尤其在功利性较强,容易陷入实用的现代社会,语文教师更要自觉地抵制和避免一些消极影响,教导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教会他们怎样实现做人的价值。在治学上要一丝不苟,认真进取;在生活上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语文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是政治课上思想品德的说教,而要通过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做人的准则。
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积累与学习。如果不学习,没有较为深广的知识,那么上课一定时常措手无策,教法呆板、思维钝滞、才智枯竭,根本谈不上创新与发展,又怎么可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作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在课堂教学时要具有应付突发事件的机智,在上课时能展现自己的幽默诙谐和满腹才情。他的课堂教学,应当体现自己特有的个人风格,应带有他独特的思考和咀嚼的痕迹。通过语文教师的品位修养、情趣爱好,为学生找开一条通往语文殿堂的通道,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对学生的整体水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现在的学生接受信息快,但接受的信息多而杂;受时尚的影响较大,而文学积淀普遍较浅。教师司空见惯的人事、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而言却很有可能是陌生的、隔膜的,这就尤其需要教师去激发他们的积极的情感体能。在上课之前要调查探究学生的接受能力,揣摩中学生的心理,制订好相关的计划。学生对于中能会有哪些理解,有可能产生哪些分歧,有可能碰撞出火花的地方在哪里,理解的盲点又可能在哪里,这些都是备课中要充分考虑的。
其次,老师始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积极地体验。不能越俎代庖用讲解代替学生与文本的充分面对。给予他们去体验的时间,不能在课堂上实施话语霸权,而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对文本最初的最直接的感受。教师要在这中间努力把自己对学生的预想与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寻找契合点与分离点,及时调整引导的策略,及时肯定他们理解中的合理成分,将过于表面化、偏颇或是不曾体会到的地方作为重点来指导,把他们的体会引向深入。
三、拓展学生的情感世界
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哪怕节节语文课都是浓缩的精华,也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情感世界的丰富与深刻。情感教育是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贯穿整个教学阶段,也必然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知道,能够发现别人的美是一种智慧,能够承认并欣赏别人的美是一种豁达。学会欣赏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造开放的心灵,是使自己拥有无限快乐的前提,也能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
教师要注意拓展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和现实生活空间,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引导学生用热情去拥抱生活,教育学生尊重自己内心的感觉,不盲从、不媚俗,培养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和独具个性的心灵品位,认识崇高的理想和博大的胸怀对于人生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生活中,得到充实而丰富的情感体验。
语文是心灵的殿堂,是情感的体悟,是人生的浓缩,让学生走入生活的真实,更好地塑造自我、塑造人生。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前提下,遵行教学的客观规律,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相信学生的情感世界将更为丰富,精神世界将更为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