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斑病防治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玉米小斑病防治技术

陈君

辽宁省凌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22500

1.玉米小斑病发病症状

玉米在生育期均可发病,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可为害叶鞘、苞叶和果穗。苗期染病初在叶面上产生小病斑,周围或两端具褐色水浸状区域,病斑多时融合在一起,叶片迅速死亡。在感病品种上,病斑为椭圆形或纺锤形,较大,不受叶脉限制,灰色至黄褐色,病斑边缘褐色或边缘不明显,后期略有轮纹。在抗病品种上,出现黄褐色坏死小斑点,有黄色晕圈,表面霉层很少,湿度大时,病斑表面有灰褐色霉状物,后变黄枯死。在一般品种上,多在叶脉间产生椭圆形或近长方形斑,黄褐色,边缘有紫色或红色晕纹圈。有时病斑上有2—3个同心轮纹。多数病斑连片,病叶变黄枯死。叶鞘和苞叶染病病斑较大,纺锤形,黄褐色,边缘紫色不明显,病部长有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抱子梗和分生孢子。果穗染病病部生不规则的灰黑色霉区,严重的果穗腐烂,种子发黑霉变。

2.玉米小斑病发生流行因素

如果连续多年一直持续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则造成病害严重流行。二是气候条件。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因为这种病害属于高温高湿病害,因此在每年7—8月间,如果一旦气温高且降雨多,此病害发生较快,如果持续高温降雨,病害发生就会很严重;另外,玉米生育后期遇到高温高湿不利于植株生长发育,因此自身抗病性下降,也是导致病害发生较快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是栽培管理。根据多年对此病害观察得出,春季播种过早,则病害发生较重,如果合理晚播,此病害发生就较轻;播种密度过大,植株通风透光不好,植株生长发育不良也会导致病害发生较严重,同样,合理密度,此病害发生就较轻。四是地势与土壤条件。一般平地和洼地发生此病害较轻,岗地发生较重;黏土地发生较重,砂壤土地发生较轻。

3.发病规律

玉米小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间都可发生,但以雄穗抽出后发病最重,以气流、雨水传播为主。小斑病常和大斑病同时出现或混合侵染,因主要发生在叶部,故统称叶斑病。除危害叶片、苞叶和叶鞘外,对雌穗和茎秆的致病力也比大斑病强,可造成果穗腐烂和茎秆断折。菌丝体在病残株上(病叶为主)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存活率低。初侵染菌源主要是上年收获后遗落在田间或玉米秸秆堆中的病残株。玉米生长季节内,初侵染、再侵染时间短,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在田间,由植株下部叶片逐渐向植株上部叶片扩展(垂直扩展)。此病的发病时间比大斑病稍早。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渍状褐色斑点,后呈椭圆形边缘赤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可见黑色霉状物,为分生孢子盘。叶片被害后,使叶绿组织常受损,影响光合机能,导致减产。其发病轻重,和品种、气候、菌源量、栽培条件等密切相关。一般,抗病性差的品种,生长期中露日多、露期长、露温高、田间闷热潮湿以及地势低洼、施肥不足等情况下,发病较重。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早并且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

4.防治措施

玉米小斑病的症状是病斑小,一般不超过1厘米,椭圆形,边缘赤褐色。主要侵害叶片,叶鞘也偶有发生。叶片病斑椭圆形,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有时病斑无明显边缘,但有1-2个同心轮纹。有时病斑较大,在叶脉间形成长条斑。天气潮湿时,生黑绿色霉层。发生急剧时叶片布满小型无轮纹的斑点,迅速枯死。

4.1选用抗病品种

4.2选用抗耐病品种兼抗大小斑病的玉米杂交种。选用优良抗性强的玉米品种,好的品种生长快、植株强壮、生命力强、自然对于一些病菌的抵抗力也相对较强。

4.3加强栽培管理

4.3.1加强田间卫生及肥水分管理。针对玉米灰斑病的初侵染源来源特点,一定要搞好田间卫生,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秸秆,集中烧毁,并进行深翻,进一步减少初侵染源;另外,在播种时要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同时氮、磷、钾配合施用,及时适量追肥,防止后期脱肥,进一步搞好轮作倒茬,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植株抗病力。二是适期适度播种。一定要在地温恒定后,适期晚播,以便培育壮苗,提高植株自身抗性;另外,也要注意播种密度,要求根据地力及品种自身特征特性,适度播种,以便使植株通风透光正常,生长良好,提高自身抗性。三是加强排涝。一般在低洼冷凉地块,尤其7—8月阴雨连绵,气温较高,这样田间不能存留明水,一定要注意及时进行排涝[4],以防止植株倒伏,导致病害大发生。

4.3.2.生物防治。

4.3.2.1生物杀菌剂。植物体以及微生物的抗菌化合物是它们自身产生的多种具有抗菌能力的次生代谢产物,其数量已超过40万种。分离纯化枯草芽孢杆菌B47菌株抗菌物质,其中,对玉米大小斑病菌和各种香蕉叶斑病菌的拮抗作用强。长根金钱菌能很好地拮抗玉米小斑病菌,其效果比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稀释液的抑制作用强。研究发现,稀释9.8倍的20%生物农药草酸青霉水剂对玉米小斑病田间防治效果高达88.4%。优于5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微生物发酵液和中药材的提取液防治玉米小斑病。4.3.2.2生物激发子。激发子是植物抗病生理过程中诱发植物产生植物抗毒素和引起植物过敏反应的因子。内生放线菌MT14和MT17对玉米小斑病和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均有较好的生防效果。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处理植株,发现植株与抗病性相关酶的活性显著增强。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培养滤液预处理叶片,经预处理叶片的病斑面积远小于对照,差异极显著,并且经预处理的样本内与抗病性相关酶的活性显著增强。

4.3.3减少菌源在玉米收获后彻底深翻,将病残体埋入土中,加速病菌分解。用玉米秸秆作堆肥时必须经高温发酵杀死病菌以玉米秸秆为燃料的地方,尽可能在玉米播种前将玉米秸秆烧掉。实行大面积轮作,既有利于玉米生长发育,又能减少菌量积累。大面积发病时及时摘除下部病叶,维护病害流行,减轻危害效果。

4.4药剂防治

目前,对玉米灰斑病的防治已经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一般在玉米灰斑病发生较严重的地块采用药剂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药灌心效果比喷雾效果好而且还省工省时,容易操作,一般在防治玉米螟同时结合防治灰斑病进行,收到异曲同工之效。如果采取喷雾法防治,要求掌握病株率在10%左右第1次喷药,相隔10d再喷施1~2次。施用的药剂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70%代森锰锌、50%退菌特、10%世高、80%炭疽福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