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性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1

公安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性发展

王琳娜

◆王琳娜中国刑警学院110035

摘要:公安教育改革是国家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经过几年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和价值观已应用于普通高等教育研究,要实现公安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推动公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公安教育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

公安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公安事业后备力量、培训在职民警、开展警务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要职责,在整个公安工作中处于基础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公安高等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公安院校为了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紧紧围绕服务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这个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历史,认清现实,面对未来,走具有公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进而实现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公安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以公安教育为特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公安教育办学规模、教育布局结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师资队伍质量和教育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公安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安高等教育发展的协调性原则

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在保证办学效益的前提下扩大办学规模,又应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好地实现公安高等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其次,公安教育要正确处理好同内外环境的协调性。外部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社会稳定水平及治安状况,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与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的状况等;内部环境包括学历教育、在职培训教育和自学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这就要求公安教育要根据我国新时期公安工作面临的形势,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的重心。

2.公安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注意全局性,事物构成中的各个要素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形成发展的完整性。公安院校作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必须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紧跟普通高等教育改革形势和发展趋势;同时公安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又具有公安特色,形成了公安特有的教育规律、教育特点和教育资源。

3.公安高等教育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公安高等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既要注重教育内容的持续性又要做好人才培养的持续性。教育内容要注重学科建设的持续性,既要发挥原有特色学科优势,又要努力发展有前景的新学科、新专业。人才培养的持续性表现在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规模和教育体制能否满足未来公安机关对人才的不断需求。

二、公安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1.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安排教育布局结构

公安工作需要多层次和多方面人才,公安教育要在教学机构设置、师资队伍整合和学科发展等方面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谋划的意识,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合理优化配置资源。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实战,积极优化和整合全国现有公安教育资源,在全国架构一个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公安教育体系。

2.更新办学管理理念,强化教学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转型是公安教育改革的核心工作,能否搞好教学创新,关系到公安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作为培养公安后备人才的公安高校,要加大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既要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教学能力突出的警务人员到院校任教,又要安排教师到基层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的职业化程度和实践能力。

3.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注重文化素质教育培养

教育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生态观念为价值取向形成的一种教育新理念,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的社会生态是影响和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主要构成因素为制度与政策因素、科技因素和文化因素等。社会制度与政策由国家的大环境决定,科技因素由当前科技发展水平决定,而人文因素是由人的价值和精神决定,是最受主观影响的因素。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公安高校培养警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同时也是培育公安特色大学文化的内在需求。

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对公安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公安院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改革创新、质量特色”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以构建适应公安工作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以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创新为切入点,突出具有公安特色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运平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2,1(2):62-65.

2.李锡海关于公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J].公安大学学报,2002,(1):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