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经贸营销专业学生营销能力培养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1

技工院校经贸营销专业学生营销能力培养浅析

窦士君张兵杨林

窦士君张兵杨林(青岛市技师学院山东青岛266029)

摘要: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建立要结合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的要求,形成以基本能力为基础,以知识能力、态度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学框架,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机会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市场营销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实践能力营销能力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推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核心,因此要设计好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合的培养方案,将学生培养成为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突出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与关键,技工院校经贸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明确培养目标、建立有效的培养途径入手。

一、能力培养目标

伟人毛泽东曾说过,知识有两种,一种是书本知识,一种是实践知识。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在社会中的实践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实践能力培养目标要把基本能力要求与专业能力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科学框架。作为一名营销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人际关系、较成熟的思想以及较强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培养营销专业的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知识和态度能力

学生首先必须具备求知欲望,还必须具备态度能力、健康的心理和责任心,还有自主独立、团队合作与沟通、领导与执行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必须具备理论与实际相互转换的能力,才能够顺利转换社会角色,融入工作状态。

2、政治素养

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和道德素养,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学生们应时时提醒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使命,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集体主义和大局意识、团队意识,认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不仅要爱国,更要遵纪守法、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真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新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职业能力

即运用专业技术知识完成某种特定职业岗位任务的能力,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能力。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包括市场调查与分析、营销策划、商品销售、营销心理、公共客户管理关系、商务谈判以及电子商务能力等。

4、创新能力

市场营销的使命就是不断发现市场机会,不断创造自己的市场,因此,它要求经贸营销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汲取和运用,更表现为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一种对新思想、新技术、新市场机会的敏锐性,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二、实践能力培养途径

1、建立科学系统的营销课程体系

营销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市场营销实践能力的三个方面: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课程应该结合市场对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来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能力。应通过一些技能性、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以及专业技能训练、岗位就业综合技能训练等这些内容,来加强经贸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在从事相关工作岗位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

2、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任课教师的实践水平。可以选派一些理论扎实的教学骨干到企业实习,加强企业实战经验;或从企业聘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优秀人员来校兼任实习教师。同时还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可以采取课堂模拟、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表达和沟通能力,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建立和健全各种仿真实验室,建立系统完善的学科专业软件模拟教学环境。

3、加强校企合作,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帮助企业提高决策效果和运作效率,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对于企业而言,可利用学校师生的专业知识,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费用支出少;对于学生而言,实习工作更有针对性,避免了形式主义;对于学校而言,事后评价学生实习效果的标准会更客观,也更加丰富了学生的理论课程,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应不断实践创新教学,指导创新学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针对学生知识能力、态度能力、政治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黎明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第10期。

[2]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练习.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郭洪英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

[4]李叔龙张军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