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脑血管病机理研究的认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针刺治疗脑血管病机理研究的认识

谢燕玲

谢燕玲(河南省罗山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河南罗山464200)

【摘要】从神经电生理和脑组织形态学、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方面系统回顾近年来针刺治疗脑血管病的机理研究,并提出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思路。

【关键词】脑血管病针灸疗法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2-0135-01

脑血管病属于中医“中风”之范畴,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现代医学认绝缺血性脑卒中大多数是由于脑血管局部血栓形成或颅外栓子栓塞动脉,造成脑血流灌注障碍而引起。近年来随着针刺疗效的提高,其机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1神经电生理和脑组织形态学的研究

脑电活动是直接反映大脑皮质细胞功能状态的较好指标,只要神经细胞功能稍有改变,其电活动即随之变化。罗氏等[2]实验证实针刺可使脑缺血性大鼠大脑皮质层神经元线粒体肿胀程度明显减轻,提示针刺对脑缺血时神经元线粒体超微结构有改善作用,从形态学方面肯定了针刺对缺血有保护作用。

2脑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研究表明,中风患者脑血流图大部分表现为波幅低、波形异常改变。而针灸能使患者病灶侧波幅增高,脑血液循环得以改善。张氏[3]发现针刺风池穴具有扩张椎-基底动脉的作用,增加脑的血流量,促进侧枝循环建立,改善病变脑组织的血氧供应。

3血液流变学的研究

现已证明,许多疾病和病理过程中,都有明显的血液流变性障碍。邢氏等[5]观察到针刺具有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等作用。吴氏等[6]治疗中风患者发现,体针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粘度、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而头电针组除这三项指标外,还对高切还原粘度、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电泳时间有明显改变,并且头电针组的血浆粘度、全血粘度比、红细胞指数等也有降低的趋势。

讨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针刺治疗脑血管病的机理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是目前针刺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仍然有亟待解决的问题:(1)从文献上看,目前研究对象仍以缺血性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为主,对脑出血急性期的针灸治疗虽有报道,但其作用机理则研究很少。(2)动物模型的研究不够,而且缺乏中医的病证模型。

参考文献

[1]罗勇,黄仲荪,徐晨,等.针刺对缺血性脑梗塞大脑皮层神经元线粒体影响的形态计量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6):28—30.

[2]张钦.头针的形态学联系与神经相关性的探讨[J].上海针灸杂志,1998,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