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与分析

岳学军

岳学军(河南省温县二医院454800)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8-0096-02

【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CT、MRI诊断脊柱结核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5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的影像资料,分析脊柱结核在X线平片、CT、MRI中的表现特点。结果X线平片表现:椎间隙变窄;椎体破坏、变形,脊柱局部后突畸形;椎旁偶可见寒性脓肿。CT表现:能更清楚的显示椎体破坏、钙化、死骨及病理骨折碎片;显示冷脓肿;显示椎管及脊髓有无受压情况;MRI表现:显示炎性水肿及病灶周围炎性反应的范围;破坏的椎间盘及椎体信号明显异常;强化后清晰显示冷脓肿的界限及壁的情况;可清晰显示椎管、硬膜下腔及脊髓的情况。结论脊柱结核病变具有多样性,X线平片、CT、MRI中显示各有特点,以MRI最为敏感,综合分析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关键词】脊柱结核影像骨质破坏冷脓肿

骨关节是结核病的好发部位之一,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骨关节结核,占全部骨结核的50%以上[1],脊柱结核的影像及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检查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是术前必做的项目。本文回顾分析35例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的临床、影像资料,探讨其X线平片、CT、MRI的表现,旨在提高脊柱结核的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更详尽的术前描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7年至2010年经活检穿刺或者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35例,男21例,女14例,男:女比例1.5:1,年龄7岁~62岁,平均年龄32岁,35岁以下24例,占68.6%。临床表现主要为脊柱疼痛,多为持续性或者间歇性酸痛或钝痛,29例;脊柱活动障碍25例,脊柱畸形19例;9例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上臂、下肢等出现放射痛;18例有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盗汗等,其中5例伴发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3个月~6年不等,平均病程13个月。2例伴有瘘管形成。

1.2检查方法全部患者均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岛津500MAX线机:脊柱常规正侧位。飞利浦十六排螺旋CT:病变部位平扫,层厚5mm,层距为5mm,选用软组织窗和骨窗观察。美国GE0.5TMR机:常规矢状位T1、T2像,横轴位T2像及冠状T1、T2像及STIR成像,15例增强扫描后行三方位T1像扫描。

2结果

2.1X线平片表现(1):发病部位多位于胸椎19例(占54.3%,包括胸腰段5例)及腰椎12例(占34.3%),另外颈椎1例(3%)、腰骶椎3例(9%)。35例患者56个椎体受累,多椎体受累32例,占91.4%。(2):椎间隙变窄50例,见于34例患者,占97.1%。(3):椎体改变,表现为骨质破坏,呈楔状变18例,主要表现以楔形变椎体为中心后突畸形,以胸椎及胸腰段为著有13例,占后突畸形发病人数72.2%。(4):椎旁冷脓肿,显示欠佳,只显示9例。2例显示椎弓根受累。

2.2CT表现特点20例行CT扫描,(1):CT扫描显示平片不能显示的椎体破坏9例,增加32.1%,显示椎体破坏以斑片状、洞穴状、或者蜂窝状低密度区,以前2/3明显,9例见死骨,合并病理骨折5例,可清晰显示骨折片。(2):18例椎间盘均见破坏,不规则,9例内见气体。(3):见冷脓肿17例,表现为位于椎体破坏周围的软组织肿块影,大于椎体破坏范围,3例内见不规则状钙化。(4)6例椎体及椎板破坏及脓肿突入椎管压迫脊髓,2例椎旁见颗粒状钙化。

2.3MRI表现20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28例破坏的椎体呈长T1长T2信号,5例死骨呈长T1等、短T2信号。(2):22例破坏的椎间盘呈长T1混杂T2高信号,发现X线片和CT显示阴性的受累椎间盘5例,MRI表现为正常椎间盘的夹心面包信号消失,呈较均匀的长T1长T2信号。(3):显示病灶的范围增大,周围组织的长T1长T2水肿信号显示清晰。(4):20例均见冷脓肿形成(2例脓肿尚未完全形成),脓肿壁清晰显示,脓肿呈较均匀等、长T1,混杂T2高信号。(5):6例椎板破坏,病灶突入椎管,硬膜囊、脊髓受压,1例脊髓内示小斑片状高信号。(6):增强扫描后,28例破坏的椎体及22个椎间盘呈不均匀强化,14例脓肿壁呈不均匀或者均匀环状强化,脓肿壁薄而均匀,周围炎性水肿未见强化。

3讨论

脊柱结核多继发于肺、肠道、淋巴系统结核,通过血运、淋巴及直接转移而至,多见血运转移。脊柱椎体以松质骨为主,它的滋养动脉为终末动脉,结核杆菌在椎体部位停留的较多,多发于身体负重较大的胸椎、腰椎、后依次为胸腰椎和腰骶椎等。

3.1脊柱结核临床特点:多见于青少年。成人发生于腰椎的最高,儿童胸椎发病较高;发病隐袭,症状较轻。全身症状:低热、食欲差和乏力,也可有盗汗及消瘦等全身中毒症状,偶有高烧等易误诊;局部症状:脊柱活动受限,颈、背、或腰痛,多为酸痛或钝痛,卧床休息后可减轻,夜间痛加剧疼痛可沿神经放射;脊柱后突畸形,可有脊髓受压而出现相应区域的感觉及运动异常的症状,甚至出现截瘫。

3.2脊柱结核的病理特点:病变最初为非特异性的炎症反应,随后可发展为以下两型:增生型(肉芽型)和干酪型(渗出型),二者多混合存在,仅以一型为主。增生型结核,形成结核结节,随着结核结节的增大,骨小梁萎缩和破坏,最后形成空洞或骨疡;干酪型结核,病变进展较快,病灶内仅形成富有蛋白组织的渗出物,迅速发生干酪样变性,使肉芽组织和骨小梁较快发生坏死并形成脓肿,易形成大小不一的死骨,干酪样物质本身可发生沙粒状钙化[2]。

3.3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点

(1)骨质破坏:分为中心型(椎体型):多见于胸椎,椎体内不同形状的骨缺损区,边缘不清,可见死骨,继续进展至楔形变;边缘型(椎间型):开始于椎体的上下缘,病变向椎体和椎间盘浸润蔓延,导致椎间隙变窄;韧带下型(椎旁型):沿前纵韧带扩展,累及多个椎体,椎体前缘糜烂或凹陷性破坏,椎间盘完整,继续进展可累及多个椎体及间盘;附件型:累及棘突、横突、椎板及小关节突。

(2)椎间隙变窄,是诊断结核的重要依据。

(3)脊柱后突畸形,可伴有侧弯,多见于少年儿童的胸椎结核。

(4)椎旁梭形软组织肿块(冷脓肿)。

(5)死骨:较少见,有时见于脊柱中心型结核。

3.4鉴别诊断脊柱结核主要应与化脓性脊柱炎、脊柱转移瘤及压缩性骨折鉴别。

3.4.1化脓性脊柱炎起病急骤,疼痛明显,多伴有高热,血象增高;病变进展快,骨质及椎间盘破坏迅速,较早出现广泛性骨质硬化,死骨和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后周围软组织多呈较明显强化,脓肿少,壁多较厚,钙化少见。

3.4.2脊柱转移瘤老年人多见,多以疼痛症状就诊;椎间结构多正常,椎体内病变有膨胀性生长趋性及椎旁软组织多为局限性肿块(肿瘤的生长方式),多骨发病,椎弓根破坏多见,无脓肿形成。

3.4.3脊柱压缩性骨折有典型外伤史,老年人可只有蹲下、起身等体位变化后就出现疼痛症状的病史;椎体呈楔形,可见骨碎片、骨折线,椎体前后角可见翘起的改变,MRI表现为横行的水肿信号,椎间隙无变化及周围无软组织肿块。

X线片对于脊柱结核的椎体溶骨性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脊柱畸形椎旁脓肿和软组织钙化显示较为直观,检查费用低廉,但是不能显示椎管的情况,显示较小的病变不敏感,如小范围骨质破坏、软组织的改变等;CT检查能最清楚的显示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的形态、程度及有无死骨的形成,能显示X线片不易发现的小范围病变,能显示骨性椎管的情况,脊髓有无受压等间接改变,但不能显示脊髓本身及硬膜囊的具体变化;MRI是最敏感的检查手段,能显示X线片和CT显示为正常椎体、椎间盘及软组织的早期病变,显示椎体及椎间盘具体的破坏程度,软组织受累的范围,能较清晰的显示冷脓肿的脓液及脓肿壁,显示硬膜囊及脊髓的受压程度,及脊髓本身有无损伤的情况,缺点是显示钙化和死骨不敏感,且检查费用较高。

脊柱结核病变具有多样性,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X线平片、CT、MRI片的显示各有优点及缺点,以MRI最为敏感,能最早期的发现病变,有利于早期发现及治疗。须结合临床特点及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水平。实在鉴别困难,而临床需要手术者,应尽可能详尽的描述病变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利于临床大夫做好更充分的术前准备。

参考文献

[1]HassanS,Sharif,JohnL,etal.RoleofCTandMRIimageinthemanagementoftuberculousspondylitis,RadiolClinNorthAm,1995,33:787-804.

[2]曹来宾,徐爱德,徐文坚,刘吉华等.骨关节CT和MRI诊断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0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