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胆囊结石怎么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1

发现胆囊结石怎么办

汪如麒

甘洛县人民医院汪如麒目前临床常见的外科疾病是胆囊结石,常见疾病类型是胆固醇与混合性结石,患者主要表现为反酸、嗳气、腹胀、腹部饱闷感等不适症状,进食比较油腻食物的话不适症状会明显加重,部分群体得病后不会表现出症状,疾病加重会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发现胆囊结石要怎么办呢?首先要养成规律性生活习惯与作息习惯,保持清淡饮食且不要过度的劳累,胆囊结石的数量或大小并不能决定是否手术,而是观察患者是否经常性的出现胆囊炎症状,若胆绞痛次数增加且经过保守、药物等治疗方法后还是会反复性发作,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同时部分患者无典型的临床症状,但是B超检查显示,存在很严重的胆囊炎症,胆囊壁出现不规则增厚情况,这样的话也必须采用手术治疗。因为胆石症时间延长会造成慢性炎症反应增加,最终疾病会发展成胆囊癌,直接威胁生命健康,因此早期给予针对性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胆囊结石的治疗演变

胆囊结石是临床很常见的外科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在4.42-8.20%,大部分患者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方式,治疗流程从开腹胆囊切除术、服用药物溶石治疗、灌注溶石、体外震波、中西医结合逐渐过渡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有学者认为,灌注溶石、体外震波碎石与口服药物溶石都为了将患者体内的结石清除,保留胆囊功能且提高治疗效果,但是上述治疗方法具有局限性适应证,在胆囊数量、大小与性质方面都存在限制,治疗时间很长,如果长期用药会造成机体发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其次,碎石治疗会机械性损伤毗邻脏器,碎石与排石结合对诱导机体发生胰腺炎或者急性胆管炎等并发症,甚至造成病情复发,对碎石效果造成直接影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微创、适应范围广、疗效确切与并发症少等优势,后续不会发生胆囊结石复发情况,逐渐代替其他治疗方式,成为治疗该病症患者的金标准,在治疗的历史演变中保留胆囊或去除结石等方式能代替腹腔镜手术,原因是保留胆囊功能且提高手术效果,便于促进疾病早期康复。

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

经调查研究显示,治疗有症状胆囊结石的金标准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具体流程如下:指导患者取平卧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重构气腹设置压力12mmHg,给予四孔操作方法,将相关的操作器械置入其中后对胆囊壶腹与胆囊管交界部位充分暴露,对胆囊三角解剖,合理辨认胆囊管与动脉,将胆囊管利用双钛夹夹闭,将胆囊动脉采用钛夹夹闭,切除胆囊,检查无异常情况将穿刺孔缝合,若存在腹腔粘连较重情况需要合理放置腹腔引流管,该项手术能有效避免后续疾病复发,提高手术效果且达到远期疗效目的,但是切除胆囊后患者不再具有浓缩胆囊、储存或排放胆汁的功能,使得机体食用高蛋白、高脂肪等食物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导致其易发生腹胀腹泻或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同时将患者的胆囊切除后会代偿性扩张胆总管,导致胆总管末端开口狭窄,改变胆总管内胆汁流体力学特点,使得胆总管结石率明显增加,对胆囊黏膜的分泌功能与免疫功能造成直接影响,使得胆道免疫防御功能欠佳。

其次,切除胆囊后肝脏分泌胆酸会排至胆道,受大肠杆菌影响会有次级胆酸生成,肠肝循环次数增加造成肠黏膜增生异常,使得结肠癌发生率增加,由此可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微创、无胆结石复发等优势,但造成机体胆囊功能丧失,术后易发生胆管损伤等并发症,使得手术效果欠佳,因此根据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早期给予针对性手术治疗是很重要的。

三、保胆取石治疗胆囊结石

随着现代医疗事业发展,保胆取石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其追求人体器官完整性,与微创理念相符合,具有并发症少、不会损伤胆管与保留胆囊生理功能等优势,不会限制结石的性质、大小与数量,但是该项手术存在较高的复发率,可能诱导因素是结石未取尽存在结石残留,因此根据疾病严重程度早期配合给予患者针对性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胆囊结石的形成过程很复杂,主要涉及多环节、多步骤与多因素,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可能与胆汁成核、胆固醇代谢异常与胆囊排空功能障碍等因素有直接联系,部分患者的结石形成表现为持续渐进性,部分患者结石形成表现为阶段性,因此发现胆囊结石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待确诊病情后给予对症手术治疗很重要,谨慎选择手术方式,预后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且改善预后康复,促进身体健康。

document.getElementById('cnt-ad').style.display='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