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蜡烛·艺术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4-14
/ 2

春蚕·蜡烛·艺术品

孙新会

孙新会

山东省高密市呼家庄实验小学(261516)作者简介:孙新会,男,1963年出生。大学文化,中教一级。

【摘要】通常,人们用春蚕,蜡烛来比喻教师的敬业精神,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自我陶醉其中,应该在勤奋工作中,虚心的向书本学习,虚心的向孩子们学习,虚心的向社会学习。只有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保持对新知识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并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也才能成为稀缺的人才资源。唯有如此,你的学生才能欣赏你,学生家长才能信服你,社会才能承认你。那么你的价值就会像艺术品一样,永远散发出吸引人的魅力!

【关键词】春蚕;继续教育;艺术品Springsilkworm.Candle.Artware

SunXinhui

【Abstract】Usually,Thepeoplewiththespringsilkwormandthecandleanalogyteacher'sprofessionaldedicationandSelf-sacrificenoblequality.Butaseducator,wecannotbeinfatuatewithit.Onthecontrary,weshouldworkverydiligent,Weshouldstudytheknowledgefromthebooksmodest;studytheknowledgefromthechildrenmodest;studytheknowledgefromthesocietymodest.Wethenrenewtheknowledgestructureunceasingly,andshouldtreatthenewknowledgewithcuriousandkeen,alsoshouldstrengthenowntrainingunceasingly.Onlythen,wecanpromoteourculturalpersonalstatus,alsowecanbecomethescarcehumanresources.Onlythenlikethis,yourstudentcanappreciateyou;thestudentguardiancanbelieveyou;thesocietycanacknowledgeyou.Thenyourvaluewilllookliketheartware,youwillsendouttheattractivecharmforever!

【Keywords】Springsilkworm;Continuingeducation;Artware教育者在为自己是蜡烛、春蚕而自豪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蜡烛荧荧之光只能照亮斗室;春蚕吐尽腹中之丝都不能织出一件衣衫的长袖;教育者即使有满腹的文化知识,但是要让莘莘学子们牢固掌握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课堂高效益令人们喜欢,特别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春蚕”、“蜡烛”的比喻引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用“春蚕”、“蜡烛”来比喻教师的敬业精神的确很合适,但是用“春蚕”、“蜡烛”来衡量教师的工作状态就不合适、不正确了。春蚕、蜡烛只要有持之以恒、自我牺牲的精神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教育者呢?仅有忠于教育事业的壮志是不行的。一味地猛干、苦干,到头来收效甚微,并且还可能落下出力不讨好的评价。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在课堂上,而人们总是喜欢高效课堂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喜欢,高效益的教师越多,“劳动力”成本的支出越少,靠加课、加作业、延长工作时间等来提高成绩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这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方法,也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格格不入。

2课堂高效益令学生喜欢

学生坐在教室里,希望投入较少的时间,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期盼在舒心、愉悦中完成学业。再次,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是因为孩子学习有了成效,家长的成就感有时就建立在孩子的成就感之上,高效益课堂可以为孩子们免去许多焦虑和担忧,无疑是在为孩子们的家庭造福,焉能不受家长欢迎?

4高效益的课堂令教师愉悦

教师职业不似工业流水线上的工人,教师理应经常悠闲,享受美好的生活。可是,因为我们的四十分钟,“生产”出了厌学的、不做作业的、开小差的、基础差的、知识能力结构有问题的学生,正是由于这么一批随着年级升高,越来越庞大的“问题学生”队伍,使教师充满焦虑,又无能为力,我们的白发,我们的皱纹,我们的愁容,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增长,那可真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属于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少;像春蚕一样,吐尽了丝后,自己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问题是,我们又为孩子们做了多少?我们一定照亮了别人吗?我们吐的“丝”能为学生织出一件衣衫的长袖吗?

由鉴于此,教育者一定要有发自内心的对教育事业的热情,要懂得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创新教学方法。正如老百姓说的,“能干不如巧干”,这句话确实对教育工作者有所警示。如果有谁还用“春蚕”、“蜡烛”精神来替代教师的热情和方法,那么他是可悲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实是残酷的。“春蚕”、“蜡烛”精神被深植于教育之中,她不但僵死了我们的工作热情,也束缚了教育工作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瞧一瞧吧!“满堂灌”、“填鸭式”、“题海战”等高投入,低效率的方法,还大有人在采用并乐此不疲。教育理论早已明确教育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指出教育教学方法一定要适用教学工作。为什么教育发展的设想和现实如此的大相径庭?究其原因,难道不应该是指导我们进行教育工作的思想出现了问题吗?一部分人手持素质教育的利斧披荆斩棘,奋勇前进;还有一部分人紧紧地怀抱着夸大了的“春蚕”、“蜡烛”的教育思想的宗谱,裹足不前。

4教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让学生、家长、社会信服,让自己的价值是极高的、稀缺的艺术品

事实上,教师不应等待像“蜡烛”一样燃尽自己,也不应像“春蚕”一样把丝吐尽,在知识飞速裂变的时代,应当继续学习,甩掉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地向书本学习,虚心向孩子们学习,虚心向社会学习。只有经常地更新知识结构,保持对新知识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否则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在学生眼里,“老古董”、“老滑头”多的很,一旦教师不被学生看重,那真就是“燃尽的蜡烛”,“吐完丝的春蚕”。相反的,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实际上,大家都明白,教师对知识的虔诚态度是多么令人感动啊!那么学生欣赏你就像欣赏一件艺术价值极高的艺术品一样;同样家长看重你,他很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你,安心地干自己的工作;社会承认你,社会因有你这样的人才而提升了文化品味。你已经成为稀缺的人力资源,不再是“园丁”,而是“园艺大师”;不再是“燃尽的蜡烛”,“吐尽丝的春蚕”,而是价值极高的、稀缺的艺术品。

试想,人人都欣赏的教师该是多么幸福、自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