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9日莱芜暴雨天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1

2014年6月19日莱芜暴雨天气分析

郑燕

(莱芜市气象台,山东莱芜271100)

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造成2014年6月19~20日莱芜暴雨的环流形势和影响系统的演变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高空冷涡、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倒槽是造成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频繁,是造成短时强降水主要原因。

关键词:暴雨低涡切变线倒槽短时强降水

前言

受低涡切变线和地面倒槽影响,2014年6月19日~20日莱芜市出现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全市平均降雨量46.1毫米,市区降雨量65.6毫米,大王庄镇降雨量最大达88.4毫米。此次天气过程以短时强降水为主,并伴有雷暴、大风及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从自动站逐时雨量分布来看:强降水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段:16~17时和20~21时,本站1小时降雨量30.7毫米,最大45.0毫米/小时。

1环流形势分析

19日08时500hpa高空图上(图1),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形势,冷涡中心分别位于贝湖南部和日本海北部,山东处于弱脊控制中,温度槽落后高度槽;700hpa有人字形切变位于河套地区;850hpa山东位于温度脊内,850hpa与500hpa温差26℃,说明层结不稳定,容易引发强对流天气。

19日20时500hpa冷涡略有东移,山东位于槽区,后部有冷空气甩下;700hpa切变东移南压,北端靠近我省北部地区;850hpa自鲁中西部至河南一带有风向的辐合线,高湿区分布在山东以西地区。

19日08时地面图上(图1),云贵地区有低压生成,地面倒槽向东北伸展,倒槽北端到达鲁中西部至北京一带。随后倒槽逐渐东移,并控制山东,17时我市有东北风和西南风地面辐合线,此时河套附近的高压东部不断有冷空气南下侵入山东,激发对流,由地面的强烈辐合形成,加上强的冷暖平流在我市上空交汇,造成我市局部大风降雹天气。20日08时,地面倒槽逐渐南收,顶端位于鲁南地区,我市降水基本结束。

2.2水汽通量散度

水汽条件是影响降水强度的关键,暴雨发生既要有充沛的水汽,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并在降水区附近辐合。19日20时,水汽通量散度的负值区位于鲁西北地区,中心最大值达到-108,莱芜位于中心边缘,说明有水汽的辐合,此时降水强度较大;20日08时,负值中心向东南方向移动,莱芜位于中心区,中心值为-24,此时降水仍在继续;20日20时负值中心位于鲁东南地区,莱芜降水基本结束。

2.3K指数

K指数是确定大气静力稳定度的一个综合性的定量指标。研究表明,当K>35℃时会出现成片雷暴。17时~21时k指数一直稳定在36℃左右,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对强降水的产生非常有利。

3探空分析

19日08时低层暖湿,中层较干,高低层温差较大,Cape值达到1015。在08时的基础上,通过14时地面露点温度和气温订正,得出14时订正后的探空图,订正后Cape值为2103,cape值的大小代表了不稳定能量的大小,说明午后到傍晚易于发生强对流天气。0℃层在4公里上下,-20℃在8千米上下,说明有利于冰雹产生。

4雷达回波

19日16时左右在莱芜上空监测到有孤立的对流回波发展,强度超过45dBZ,莱芜市区出现强降水。16时30分前后对流发展最为强盛,最强处达到50dBZ,回波顶高伸展到12公里以上,VIL产品出现明显的跃增现象,先后在铁车、辛庄等地出现了冰雹天气。随后,对流回波范围向四周扩展,但强度有所减弱。20时前后莱芜西北部有对流回波发展,强度45dBZ左右,并快速向东移动,先后有8个乡镇出现短时强降水,和庄镇1小时雨强达到44.2毫米。22时开始,回波东移至淄博境内,莱芜降水基本结束。

5小结

①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为高空冷涡、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倒槽;

②通过对物理量场分析发现,存在较强不稳定,有利于出现强对流天气;

③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频繁,是造成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第一作者简介:郑燕(1978-),女,汉族,山东省莱芜市人,本科学历,工程师,从事天气预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