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中的末梢血及静脉血检验结果差异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3

血常规检验中的末梢血及静脉血检验结果差异对比

余大秀

(三台县北坝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绵阳621100)

【摘要】目的:观察血常规检验中的末梢血与静脉血检验结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检验科2015年4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的86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6例患者均实施静脉血、末梢血采集工作,综合对比2项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差异。结果:本研究86例患者的静脉血及末梢血检验结果对比可知,除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水平不具明显差异外,末梢血检验组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TC)、血小板(PLC)、平均红细胞体积(HCV)等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静脉血检验结果,组间差异对比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常规检验过程中,静脉血检验结果相对末梢血检验结果较稳定,且检验数值也较精确,能够为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合理参考,值得综合推广应用。

【关键词】静脉血;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9-0038-02

Comparisonofperipheralbloodandvenousbloodtestresultsinroutinebloodtest

【Abstract】ObjectiveTodifferenceofperipheralbloodtestandvenousbloodtestresultwasobserved.MethodsWeselected86casesofbloodroutineexaminationreceivedbyourlaboratoryfromApril2015toFebruary2016astheobjectofstudy,Venousbloodcollectionandperipheralbloodsamplingwereperformedin86patients,comprehensivecomparisonthetestresultofthetwobloodsamples.Resultsinthisstudy,86casesofpatientswithvenousbloodandperipheralbloodtestresultscomparisonshowsthatbesidestheaverageredbloodcellhemoglobin(MCH)contenthasnoobviousdifference,peripheralbloodtestgroupofredbloodcells(RBC),whitebloodcells(WBC),hemoglobin(HGB),RBChematocrit(HTC),platelet(PLC),theaveragelevelofredbloodcellvolume(HCV),andotherindicators,venousbloodtestresults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esameperiod,comparedwith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groups,P<0.05,withstatisticalsignificance.ConclusionDuringtheroutineexaminationofbloodroutine,venousbloodtestresultsrelativelyperipheralbloodtestresultsarestable,andthetestvalueisaccurate,Itcanprovidereasonablereferencefor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ofpatients,andisworthyofcomprehensivepopularizationandApplication.

【Keywords】Venousblood;Peripheralblood;Routinebloodtest;Differencebetweentheresults

血常规检验是为临床基础检查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全身体检中的必要检验项目,根据血常规检验所涉及的实际指标来看,具体涵括了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借助血常规检验综合分析患者的细胞基数、形态变化情况,对诸项指标水平变化情况予以观察,可较准确的评估患者有无潜在全身性疾病迹象,具有较高的实用诊断意义。目前,血常规检验过程中,以针刺采集静脉血、末梢血标本实施检验最为常见,通过将采集获取的不同血液标本置于血液分析仪中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分析,可为患者的临床疾病诊断提供客观参考依据。但针对末梢血标本、静脉血标本检验方面,业界学者却一度存在着对立观点。譬如,部分学者认为采集末梢血开展血常规检验的结果更为准确,且患者痛苦较小、接受度较高[1]。而较多学者则表示采集静脉血标本实施血常规检验,检验结果更为准确规范性[2]。基于上述学者存在的观点争议,本研究为更深入分析2项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差异性,为临床提供更适用的检验方法,系统选取了我院检验科2015年4月以来接收的86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静脉血、末梢血采集,依次开展了血常规检验工作,并对不同血液标本采集下的患者检验结果上述了综合对比,现将研究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检验科2015年4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的86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86例接受血常规检验患者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42例,患者年龄区间分布为18岁~71岁,平均(34.2±5.7)岁。为便于2项检验方法效果对比,下文将在患者总例数不变的前提之下,根据不同采血方式展开组别划分,具体表述为静脉血检验组及末梢血检验组2组,所有患者检验前,均经健康宣教熟悉、了解检验知识,知情自愿纳入本研究。经最终检验结果分析,所纳入的86例患者均排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肿瘤、严重肝肾功能症状,依据疾病类型划分,呼吸系统病患36例、消化系统病患30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16例、其他疾病患者4例。

1.2方法

1.2.1采血方法本研究86例患者的血常规检验采血工作,均经由同一名医务人员负责采集,每位患者均予以重复采血1次。采血之前,需委婉沟通引导患者保持情绪的稳定,采血工作安排在清晨8:00左右,于空腹状态下采集。静脉血采集过程中,可先选择肘部静脉为采血部位,若是患者存在肘部静脉不明显情况时,则能够以手背静脉或内踝静脉为备选静脉采血;采血时,止血带压迫均需低于1min。待静脉血采集完毕之后,引导患者稍作休息,开始采集手指末梢血,末梢血采集过程中,应先进行采血部位皮肤消毒,待干燥后再行穿刺、取血[2]。对所采集获取的血液标本,需要严格遵循规范送检操作,先分装在贴有不同血样标识的抗凝管内留存,并在采血完毕后的4h之内,以血液分析仪完成血样标本的检测[3]。

1.2.2仪器、试剂选择本研究所纳入86例血常规检验患者的血液标本分析,均选择江西特康TEK-II全自动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予以检测,所选用的稀释液、清洗剂均为原厂配套试剂。经由同一检验师实施血液标本的检验操作及记录,在血液标本测定前,检验师需综合做好质控物的测定,严格确定各项参数值均处于质控物参数范围之内,待血液标本充分混合之后,于4小时之内完成上机测定工作。

1.3观察指标

综合观察所采集2项血液标本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HCV)等8项检验指标结果,并做好各项指标结果的详细记录,以便后续开展不同血液标本的各指标结果差异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系数录入SPSS18.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P>0.05,代表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对比本研究86例血常规患者的末梢血、静脉血标本检验结果可知:静脉血检验组的WBC水平均值为(5.6±0.6)×109L-1,RBC水平均值为(3.6±0.5)×109L-1,HCV水平均值为(93.2±4.4)fL,HB水平均值为(13.8±2.7)g/L,Hct均值为(0.45±0.08),MCH水平均值为(26.2±7.5)pg,MCHC水平均值为(314.8±17.4)g/L,PLT水平均值为(228.5±36.2)×109L-1。

末梢血检验组的WBC水平均值为(5.2±1.1)×109L-1,RBC水平均值为(3.2±0.7)×109L-1,HCV水平均值为(86.2±3.8),HB水平均值为(11.4±7.7)g/L,Hct水平均值为(0.42±0.06),fL,MCH水平均值为(27.5±6.4)pg,MCHC水平均值为(308.3±14.2)g/L,PLT水平均值为(207.8±40.7)×109L-1。

综上研究内容可知,静脉血检验的8项血常规检验指标中,除MCH指标水平,相比末梢血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7项指标水平相比同期末梢血检验结果均显著较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3.讨论

从临床检验技术的发展层面来看,日渐呈现出超微量、信息化、自动化、精准化趋势,且现代临床也日益倾向依托实验、检验诊断技术,予以患者疾病状态的评估。根据现代临床统计数据分析,大约60%左右的住院患者疾病诊断过程中,需要借助临床检验技术辅助判断,因此结合该情况也可相应了解临床检验工作成效,相应影响着患者的预后治疗及转归,日常给予足够的关注重视,强化临床检验结果准确性,也成为现实检验工作开展的首要目标。血常规检验作为辅助判断患者疾病性质的关键技术,若是患者存在机体组织病理性改变情况,那么其各项血液指标将存在必然变化[4],通过观察其血液指标水平即可直接反映患者的病变状态,为患者预后治疗提供参考。

血液标本采集工作之于血常规检验而言是为根本,也是临床血常规检验过程中,必要关注的内容。现阶段,血常规检验所需的血液标本采集,具体涉及了末梢血采集、静脉血采集、动脉血采集3类形式。现实中,动脉血多用于血气分析,因此血常规检验以末梢血、静脉血标本采集最为常见[5]。从2项采血方式区别角度分析,二者细胞成分、化学组成方面均有差异,血液检验样本的采集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选择,通常静脉血采集多以肘部静脉为主,而末梢血则是以指血、耳垂血采集为主。因为末梢血检验所需的标本血量少,采血操作相对快捷,由此得到了业界部分学者的肯定选择。但值得注意的是,末梢血样采集部位集中在耳垂、手指部位,血样采集虽然便捷,但是血样由毛细血管血液、动静脉血液、细胞内液、组织间液一并构成,血样成分也相对复杂,且采血部位血液循环较静脉血差,血液温度相对较低,同等条件下的末梢血标本产生溶血反应的机会即高于静脉血标本;且末梢采血过程中,会以棉球擦拭消毒,易携裹细小棉质纤维进入血液样本,导致血常规检查计数误差[6],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此也即诸多学者认为静脉血检验最为有效的实际依据。

本研究为评价2项采血方式的检验结果差异,综合选取了我院检验科2015年4月—2016年2月期间接收的86例血液常规检验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静脉血、末梢血标本的采集,并对同期采集的2项血液样本检验结果实施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相比静脉血检验结果而言,末梢血检验除MCH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之外,其余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平均红细胞体积等7项指标平均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相应低于静脉血检验水平,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以血小板指标水平差异最为明显,且组间的白细胞指标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笔者认为此情况与上述末梢血采集过程中存在的多元影响因素相关,例如采血动作快慢、采血部位选择等有着一定关联,最终造成检验结果的差异。基于上述内容分析可知,相比末梢血检验,静脉血标本更能够保障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消除不稳定检验因素,为患者的预后诊疗提供客观参考,值得后续临床综合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萍,余建华.静脉血与末梢血用于血液常规检验时检测结果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5,(22):3448-3450.

[2]张洋,任宪辉,张瑜等.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运用价值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5,(24):39-40.

[3]刘玉琪.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7):87-88.

[4]周凤华.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8):182,184.

[5]黄希,张佳嘉.分析血常规检验技术与检验医学的发展方向[J].大家健康,2016,10(8):63-64.

[6]邢美荣.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