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高校音乐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

张波

张波(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部)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国内高校音乐艺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才进行了探讨。面对当今形势,我国高等音乐艺术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调整、充实、加强、创新,建立一套保证教学质量的新的课程体系标准和新的教学模式来保障音乐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激励进取,有利于音乐艺术专业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现状;质量;模式;创新型;标准

一、高等学校音乐艺术专业的现状分析

高等教育既受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又受文化价值观念的深刻影响。纵观世界各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我们发现,在相同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是不一样的,文化价值观,特别是高等教育质量观对此有着重要影响。我国高等学校音乐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而临着以下问题:

(一)由于受特殊专业条件的局限性,在质量上已经受教育培养目标过于强调统一、划一与知识教学,教学内容封闭单一,死板不活泼,没有给教师与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

(二)教学观念仍然是沿用传统的“二中心”教学观。(即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播,忽视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师的权威,忽视甚至抹杀学生主体积极性的发挥;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音乐教学过多地强调教育规范的统一和要求的共性,不同类型的高校,音乐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几乎一样,没有形成各自的教学课程体系。

(四)专业技能的传授得不到质与量的保证。过分强调音乐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忽视技能的理论与方法的传授,忽视学生在音乐方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高等音乐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与设施还离走向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一定的距离。

(六)音乐专业人才的生源质量大大下降,在培养质量上造成一定的困难。

针对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从发展的眼光看,如何保障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下,加强音乐艺术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探索音乐艺术专业的新型教学模式,建立一系列符合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保证教学质量的,适应不同类型高校的,切实可行的音乐艺术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与方法是现在普遍高校应该切实解决的问题。

二、对音乐艺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的高校在许多方而还不能适应个人社会及经济发展的新需要,并且在结构、管理模式、教学手段及方法、课程设置和信息技术等等诸多方而并没有跟上新的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现代音乐专业人才提出新的培养目标:即通才型、能力型、创新型、国际型,以此来推进中国高等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发展,提高高等学校音乐艺术专业教育内部自我评估的水平,综合认为高校音乐教育应立足于以下三个“着眼点”:

(一)、着眼于:素质教育和音乐专业教育相结合

1.素质教育的定义

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而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而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2.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拓展

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有其独特的环境和广阔的资源。高校一般具有多个学科门类,学科之问千差万别又相互交织,专业之问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异彩纷旱,这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扩大知识面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如何在进行音乐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发挥高校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开设音乐专业领域以外的多姿多彩的选修课程,拓展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或者说如何在音乐专业教学的同时进行素质拓展的最佳实现,从而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个性拓展是值得高校音乐教育者们思一考的。一定比例的专业外选修课程学习,对音乐专业学生的知识面的扩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作用。

(二)、着眼于: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相结合

在物质与精神方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注重于创作人类的现实物质生活世界,人文科学则注重于为人类构建一个精神的家园,为人类筑起一个精神与情感的世界。

1.高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基地。首先我们看一些世界名校的情况。哈佛大学规定,学生在低年级必须选修7-8种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史艺术公共基础课,目的是使青年学生奠定广博的知识根基,使其有条件接受史为精深的专业教育。最近国家教育部新出台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规定:音乐课程是普通高校的必选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特别指出:普通高校要加强以提司人文素质为目的的艺术选修课教学。在国家各部门领导的关心重视下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这对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中起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音乐教育上升到人文学科体系

音乐学是属于人文科学范畴的一个学科,人文学科以人的终极关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音乐学学科也具有人文科学所共同具有的特征。美国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都有“宿舍研讨班”,经常举办生活与娱乐项目,组织课外讨论和学术活动等。强调跨系跨学科的合作。普通高校学生的文化知识结构、社会阅力、接受力、理解力、求知欲远远高于中小学生,另一方面他们又分属各自不同的专业,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修音乐课[1]。基于这一点,其实音乐学院作为实施艺术教育的部门,可以大胆地把这种教育向其他院系进行辐射。

(三)、着眼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和国际音乐教育相结合

1.坚持对外国音乐的学习

我国传统音乐教育与国际音乐教育相结合其实是指的强调各国个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多元文化主义”作了如下界定“多元文化主义意指关于不同文化的知识和理解,以及在一国内部各种文化成分之问和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之问建立积极的交流与相互充实的关系。鉴于当今世界所独有的大量因素,各个现代国家都必须不同程度地而临多元文化现象鉴于日益增长的文化多样性趋势,多元文化主义意指超越多种文化的同化和消极的共存,以增进自尊及对他人文化的尊重与理解。”教育部曾研究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了要“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我们一直提倡洋为中用。这方面有着大量成功的例子,如中央音乐学院金铁霖教授致力于研究探索民族声乐教学教育的新方法[2].

如何使这种结合得以实现,其实可以邀请国外音乐教育领域的专家来进行交流讲学,让他们介绍国外的音乐教育情况和特点。同时,我们可以吸纳一些好的音乐教育方式。当然,这种结合不是指音乐教育方式的结合,作为音乐教育主体部分的内容的结合史为重要。即对他国音乐文化的了解和学习。

2.注重传统音乐理论建立

从我国音乐教育历史来看,毫无疑问借鉴欧洲的教育对中国的音乐教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具体到歌剧领域等都是获得了较好的成果,可是由于歌剧的教学基础是从欧洲搬来的,所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跟教学体系等等都成为了以欧洲为基础的局面,从而忽视了对我国民族音乐理论的创建,导致了现在很容易拿欧洲的音乐理论体系来衡量中国的音乐然而,中国音乐有她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虽说存在一些与欧洲音乐发展共有的特征,可是还有很多民族习惯方而很多的不同。我们有我们民族自己的音乐发展特点,有我们自己的传承性、社会性等。我国传统音乐有他自身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自身的音乐体系和支脉。那么高校音乐学院应该努力把他们的学生培养得具有音乐教育和研究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能让他们立志把毕生投入到中国音乐理论建立和维护上来,能为中国音乐建立一个与西方音乐平等的体系,以西方音乐为背景参照,通过视野的开放来汲取有益的知识,丰富民族音乐文化,才能更新自我,是民族音乐更好地得到传承与发扬[3].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的实施应紧密结合以上三点,逐渐落实到音乐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去,把音乐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专业技能,而且具有强大的文化支撑的人才,真正能把艺术的人文关怀、音乐的民族性都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高校音乐教育定能收获硕果,谱写出我国教育领域的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管建华.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

[2]杨仲华、尤志国,中国气派民族神韵百姓欢迎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确立[J].中国音乐,2005(1)

[3]蒋青、管建华、钱茸,中国音乐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