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1
/ 2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探析

冯丽钗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医院350200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方法及其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2018年4月到2019年4月于我院分娩的产妇200例,各100例随机选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围产期护理,试验组实施针对性的产后出血预防及护理,对比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和产后出血量。结果:试验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方法能有效降低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量,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产妇在发生产后出血时会对其术后恢复造成严重影响,并且会增加产妇的产后死亡率[1]。产后出血的原因较多,其中软产道损伤、宫缩乏力和胎盘因素等均可导致产妇发生产后出血。对于产妇的围产期护理,常规护理方法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产妇更加顺利地完成分娩,但实践表明其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及产妇发生出血后的护理效果均较差,不能满足产科的要求。因此,本研究针对产妇的围产期情况,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及发生产后出血时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例2018年4月到2019年4月于我院分娩的产妇,各100例随机选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产妇年龄23~40岁,平均(31.68±5.29)岁,孕周35~42周,平均(38.56±1.64)周。试验组产妇年龄22~40岁,平均(31.54±5.17)岁,孕周35~43周,平均(38.62±1.75)周。基本资料对比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围产期护理,护理人员在围产期严格监测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配合医生完成分娩护理,产妇发生产后出血时及时遵照医嘱给予其止血处理并严密监测其出血量和生命体征变化等。

试验组实施针对性的产后出血预防及护理,其中分娩前应对产妇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对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风险进行分析,针对存在各种疾病及风险因素的产妇,应提前给予其产后出血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并配合医生完成对产妇的针对性治疗。产前做好对产妇的孕期保健护理,对于产后出血高风险产妇,应为其讲解产后出血的危害并讲解有效的预防方法。分娩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产妇的产程进展和宫缩情况,对胎心变化进行监测,并且要及时对产程停滞及延缓的产妇进行处理。分娩时加强对产妇会阴部的保护,尽量避免产妇软产道损伤。胎儿娩出后要对产妇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严密监测,产妇宫缩情况较差时及时给予其宫缩剂处理,尽快娩出胎盘并做好对软产道的保护;产妇发生产后出血时,护理人员应及时查找其产后出血的原因,并在明确原因后及时告知产妇,强调在积极配合治疗的情况下能尽快让其产后出血得到控制。同时,护理人员应及时遵照医嘱为产妇补充血容量,严密监测产妇心率、血压、呼吸和脉搏等变阿虎情况,合理调整静脉输液速度,并不断询问产妇的主观感受,与产妇保持沟通交流以转移其注意力,并引导产妇进行深呼吸以舒缓不良情绪。同时,护理人员应做好对产妇的保暖及吸氧护理,评估产妇的休克风险并及时告知医生,确保产妇的抢救工作顺利开展。护理人员对产妇的出血量进行计算时应尽量缩短计算时间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为医生的救治提供依据。对于存在紧张及恐惧情绪的产妇,应为其介绍成功止血的病例,并强调医生的专业水平较高能让其产后出血得到控制。产妇回到病房后应做好对其膀胱的护理,尽量让产妇的膀胱保持排空状态,避免膀胱充盈影响子宫收缩。产后尽早鼓励产妇进行母乳喂养,以此让其子宫收缩得到刺激,减少其因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量。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并对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进行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SPSS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中,试验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妇出血量试验组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均P<0.05。

表1产后出血发生率及产后出血量

3.讨论

产后出血是指在胎儿娩出后24h内产妇的出血量超过500ml的情况,其通常发生于产后2h以内,是导致产妇死亡的常见原因。相关研究表明,在产前对产妇进行全面的评估,通常可有效明确其发生产后出血的风险,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产妇针对性的护理通常能降低其产后出血发生率,保障产妇的安全[2]。对于产妇分娩的护理,临床上通常以常规方法完成,通过护理人员对产妇的引导及对医生的工作配合,通常能让产妇的分娩顺利完成。但常规护理方法在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应用对产后出血的预防效果并不明显,并不能让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发生出血后的出血量得到控制[3]。针对产妇的实际情况,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以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为主,其中宫缩乏力主要是产妇的紧张和恐惧心理、产程过长或过快及羊水过多、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等所致,胎盘因素主要包含胎盘滞留、胎盘粘连和胎盘残留,软产道损伤主要是外阴弹性较差、外因炎症、产力过强、引导助产等所致,凝血功能障碍则是陶盘早剥、羊水栓塞、原发性血液疾病等所致[4]。因此,在对产妇进行分娩护理时,可在产前进行全面的评估,明确产妇存在的产后出血风险因素,并针对其实际情况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给予产妇有效的预防性护理措施,以此降低其产后出血发生率[5]。

本研究对产后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及其效果进行分析,试验组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均P<0.05。综上所述,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减少其产后出血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檀海玲.经阴道分娩产妇行优质护理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有效性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A5):350.

[2]郑红.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产妇产后出血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35):121-122.

[3]胡君玉,王力.循证护理在预防剖宫产产妇产后出血中的临床效果[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37(11):4986-4991.

[4]徐灵英.产房助产士对产后出血临床预防处理及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2):153-155.

[5]黄春金.预见性护理与常规护理在产后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4):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