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势交汇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历史大势交汇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鲁玉华

鲁玉华(新疆阿克苏地区中共新和县委党校新疆阿克苏842100)

摘要: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从世界历史潮流看,中华民族的民族史汇入世界历史潮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汇入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这种历史大势交汇中,我们才能更深入地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历史大势交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10-157-02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从世界历史潮流看,中华民族的民族史汇入世界历史潮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汇入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这种历史大势交汇中,我们才能更深入地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一、中华民族史汇入世界历史的必然性和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这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并奠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人类历史由地域史、民族史向人类史、世界历史转化,就是这一规律的表现。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越益发展而越益成为人类的历史。”生产力不断提高、完善的要求,促使其日益社会化、世界化。打破各民族基于地域和交往隔阂的原始封闭状态,促使其汇入世界历史便成为不可阻挡的客观趋势。

具有五千年绵延不断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自然遵循历史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尽管自战国时期以后,我国进入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并在欧洲近代以后逐渐从世界先进行列落伍,但在日益发展的商品经济促进下,和各国的交往还是在不断扩大,民族史也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历史。“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断了中国历史的正常进程。我国是被西方资本主义裹挟进“世界历史”的,它对于我们并不意味着生产力和交往的扩大,而是能否“保国”“保种”的严重现实挑战。

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汇入世界历史,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一部分,由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之所以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因为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由此而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结合”是一个双向性的“发现”过程,即不断发现马克思主义中的中国元素和不断发现中国现实历史中的世界元素。没有先进的科学理论,就没有这样宽阔而精深的眼界;没有立足国情的实践创新,就不可能在看似无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正是通过这种“结合”,才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才使一度严重落伍的中国得以重新进入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大踏步迈向实现其伟大复兴的雄伟历程。

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和创新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向世界历史转变,不仅造就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支世界历史性力量,而且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现代化道路。

走出适合本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不能盲人摸象,也不能孤芳自赏,而是要站在理论制高点和道义制高点上高瞻远瞩,以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为鉴,以历史潮流为据,以造福于本国和世界人民为旨归去不断开创。从以资本逐利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从以两极分化为动力到以共同发展为激励,从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等。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要走出适合本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才会有着光明的前景。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就在于资本主义现代化行不通。中国现代化之路只能是在社会自觉力量的领导下,先取得政治独立和民族解放,继而取得经济独立和国家发展,再借此参与国际竞争,全面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目标。在这一过程贯穿始终、起领导核心作用的自觉社会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正是人类历史活动走向自觉成为可能,才诞生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从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活动空间。努力认识和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并加以自觉利用,形成中国共产党这一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核心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和理论前提。“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强必霸”的逻辑和后发展国家必然沦为西方附庸的怪圈,使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展示出无比光明的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积极融入世界发展中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不仅显示了自身的强大生命力,而且也产生了日益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这是一条从本国国情出发确立的道路。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博采东西方各家之长,坚守但不僵化,借鉴但不照搬,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三、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中流砥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的世界历史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局面。人们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深刻感受到,这是一个让人充满了期待的快速变动时代,却也是一个令人不安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代。和平合作、改革创新、开放融通的潮流强劲,多边主义、自由贸易、互利共赢深得人心,但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全球化”不断抬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依然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驾驭和应对这一复杂世界历史局面的唯一选择,就是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身处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人民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各国相互依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格局已然形成。这是我们今天解决发展问题的出发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仅靠一国之力无法应对全球性挑战和发展风险。和平是发展的前提,维护世界和平不仅需要各国努力,还要形成和平共处的国际准则、解决国际争端的谈判机制和维护国际秩序的权威国际组织。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各国共同承担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解决生态危机只能是一纸空谈。此外,人口、贫困、暴恐等与发展息息相关的全球性问题,没有各国的相互配合、协调行动,都无法真正解决。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

顺应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世界历史的力量。尽管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不能回避,更不能抗拒,必须顺应;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不能被动顺应,更不能听之任之,必须积极引领。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被西方国家所掌握,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利益难以合理分享,而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则要加倍承担。如何在融入世界发展、抓住历史机遇而又不被西方国家吃掉,成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一道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表明,发展中国家要扭转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弱势地位,关键在于主动面对。必须认清历史大势,明确发展出路,勇敢地投身到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不怕呛水,不惧风浪,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必须把奋斗的基点放在自力更生上,在辛劳付出中壮大自己,在互惠互利中加强彼此间的合作。

“世界历史发展告诉我们,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人类就是在同困难的斗争中前进的。再大的困难,都不可能阻挡人类前行的步伐。”我们坚信,随着处于历史大势交汇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习近平,《求是》2019年第7期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6页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0页

[5]《习近平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人民日报》,2018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