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慢性闭塞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内动脉慢性闭塞的临床分析

戴琳孙连葆强何理盛

戴琳孙连葆强何理盛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50005)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支架成形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微导丝导引微导管通过闭塞段后行闭塞段支架成形术。结果:4例患者均成功开通颈内动脉。结论:慢性颈内动脉闭塞行支架成形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颈内动脉闭塞;支架成形术;脑血管造影

【中图分类号】R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7-0144-02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是缺血性卒中很重要的一种原因。目前对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治疗尚无明确的标准。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我们成功治疗了4例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4例,男4例;年龄42~69岁,平均57.8岁;发病至治疗时间23天至62天,平均40.3天。合并高血压1例,糖尿病2例,吸烟3例,饮酒1例。

临床症状: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3例,症状性脑梗死者1例,神智清醒,对侧肢体肌力4级。所有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证实,单侧颈内动脉闭塞2例;双侧颈内动脉闭塞2例。侧支代偿血管:前交通开放4例,后交通开放3例,眼动脉代偿4例。

2.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或MR扫描以了解颅内梗塞部位及范围、颅脑CT灌注了解脑组织灌注情况、头颅+颈部CTA或MRA、DSA全脑血管造影,明确颈内动脉闭塞部位及闭塞远端血管代偿情况。

3.闭塞血管开通支架成形术:术前3天开始严格抗血小板治疗,予硫酸氯吡格雷75mg/天及拜阿司匹林100mg/天。全身麻醉后经右股动脉穿刺,置入8F血管鞘,全身肝素化后行全脑血管造影。将导引导管置入闭塞侧颈总动脉,在路图下以微导丝导引微导管小心穿过闭塞段,到达远端正常血管内,造影确认后送入交换导丝,用球囊逐段行球囊扩张。再选择适当直径的自膨颈动脉支架置入闭塞段予以释放。2例闭塞位于颈内动脉入颅段及海绵窦段,直接采用球扩支架行支架成形术。术后继续口服硫酸氯吡格雷75mg/天及拜阿司匹林100mg/天抗血小板治疗。

4.术后复查和随访:术后持续口服硫酸氯吡格雷75mg/天+拜阿司匹林100mg/天,3个月后单独口服拜阿司匹林100mg/天。3个月后复查DSA全脑血管造影,了解颈内动脉通畅情况,后电话或门诊随访。

二、结果

4例均成功开通了闭塞的颈内动脉,无脑梗塞、高灌注及脑出血等并发症。4例患者出院前复查CTA颈内动脉皆通畅。出院后皆未再出现同侧颈动脉供血区缺血事件,2例于术后3个月入院复查DSA造影,开通的颈内动脉通畅。另2例电话随访未出现异常情况。

三、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一类较常见的疾病,急性颈动脉闭塞患者,死亡率高。而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可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两种发病方式。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依赖药物,但对其中血流动力学性低灌注导致的发病,药物治疗几乎无效。外科治疗主要有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介入行支架成形术。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可增加患者颅内血液供应,但是COSS研究结果显示其效果并不优于药物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darter-ectomy,CEA)在颈动脉起始段闭塞病变的患者可有效进行开通。但对高位闭塞、串联病变及广泛的颈内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单纯使用CEA开通闭塞血管具有较高的难度。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支架成形术治疗慢性颈动脉闭塞血管以其创伤性小、手术并发症低、安全性和成功率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对于慢性颈动脉闭塞患者,尤其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梗死后体征明显恢复生活可自理的患者,可以尝试行闭塞血管开通术。本组4例症状性颈动脉闭塞患者行支架成形开通术,技术成功率100%,出院时CTA复查颈内动脉通畅,术后随访无缺血事件的发生。对慢性颈动脉闭塞患者行血管内再通应选择:(1)药物治疗无效,存在闭塞相关的症状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术前影像学上患侧半球低灌注;(3)血管闭塞的远端不超过眼动脉段;(4)无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和(或)大面积脑梗死。(5)发病时间大于3周。

用介入支架成形术治疗慢性颈动脉闭塞技术上可行,并发症率低而且成功率较高。术前严格的筛选,术中各种技术策略的熟练应用,术后严密的监护和规范化的随访,此项技术将会给更多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