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视角下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性别差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性别视角下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性别差异

杨玲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摘要:近年来,性别平等在我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然而,性别问题并没有真正的消失。就教育问题来看,性别差异导致的教育差别依然存在。从性别视角对教育领域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作出科学而系统性的解释,有利于缓解我国教育在性别差异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性别;性别与教育;性别视角

导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性别观念己经严重制约了男女两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教育性别平等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研究将用社会性别视角来观察、分析和研究教育现象,对我国当代女性教育运行中的性别平等和差异问题进行考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

本研究认为,社会性别偏差问题是作为社会问题的客观实在,是诸多社会问题的构成成分,是反映和解析社会问题的重要范畴。将其作为研究教育问题的基础,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下综合素质教育改革,促进学校教育性别平等发展,构建先进性别文化。

一、研究背景

早在18世纪,女权主义就在欧洲国家蓬勃兴起,从那之后,女性主义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得到了很高的推崇。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是女性主义在教育领域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的时期,产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肖巍,2006)

在我国,女性教育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兼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受古代传统男权思想的影响,女性在接受教育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处于不平等地位,阻碍了女性潜能的发展,妨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近年来,性别平等在我国得到发展,但性别问题并未真正消失,在我国的教育中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依然存在,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做出改变。

二、教育中的性别平等与性别差异

教育性别平等的含义指女性在教育机会、就业层次、教育资源占有方面具有和男性平等的机会,但教育中应该充分考虑女性的性别差异。在教育社会学看来,性别差异是指男女两性之间的一切非生理方面的差异,主要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如态度、才能、行为、兴趣、职业爱好等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把“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区分开来。同时也将两者从受教育对象的角度区分开来,即“男生”和“女生”。(吴亦明,2001)所以说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才能谈平等。

三、社会性别与教育

1、社会性别与家庭教育

因为传统思想和古代长期的男权统治,我国古代的家庭教育在塑造两性上一直秉持着“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教育原则。大多数情况下不论孩子的性别,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这种爱的表现却是有差别的。父母常常会因为孩子的性别不同,无意识地对孩子有不同的期待与要求。父母对性别的不同的要求和期待,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的社会性别的长成。(张艳霞,2006)父母对子女的性别期待,无疑在隐形中影响了我们的社会性别的塑造。

目前,我国主流的家庭模式依旧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使孩子自身的社会性别塑造趋向于传统的性别劳动分工和角色分工。

2、社会性别与学校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我国实行性别中立的教育,就是按照同样一种模式来培养男女学生。这在表面上是实行了平等的教育,但是却是在没有正确认识男女生的差别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不平等,这表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在教材问题上,教材中忽视女性形象。第二个方面,在教师问题上,我国的学校中女教师的比例,从幼儿园阶段到大学阶段,逐渐降低,男教师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3、社会性别与社会

当代社会给予女性更多的选择,贤妻良母,事业型的现代女性、兼顾事业和家庭的新时代女性。当代女性的选择看似多了起来,然而面临的冲突和矛盾也比以往更多。

女性是否受到教育歧视,直接取决于教育政策的性别取向是否公平,教育政策的性别取向是否公平,不仅与其他社会政策的性别公平密切相关(例如就业政策、退休政策和生育福利政策等),还与其他社会公平的取向(如城乡、阶层、年龄、经济制度等是否公平)有关。(郑新蓉,2005)

四、社会性别与教育的反思

在家庭教育方面,我们应该重视家长的性别观的再社会化,避免性别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给两性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陈姗,2011)

在学校教育方面,应该加强整顿:1、审视和重编教材,消解教材中的传统社会性别观。2、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师作为教材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对于学生认识教材起到深刻的影响作用。3、更新课程设置,建构新的性别课程体系。

在社会方面,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要体现男女平等原则;加强有关男女平等、接受同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宣传性别平等观念;将性别意识融入学校管理思想和行为。

五、总结

本研究以社会性别与教育性别平等作为研究的要点,基于社会性别视角,将性别偏差问题和性别意识教育问题紧密结合,研究社会性别偏差作为社会问题以及教育问题的意蕴,并较深入地解析了当前学校、家庭中出现社会性别偏差问题的实质和原因,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本研究是基于现有文献的总结与反思,笔者的日常生活及见解,未进行系统调查和相关的田野研究,所以难免存在主观腊断、以偏概全的问题,这有待于笔者的进一步学习,但是也希望能为实现性别平等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肖巍.西方的女性主义教育思潮[J].理论与现代化,2006,(6).

[2]吴亦明.浅议性别差异与学校教育[J].愚人经纬,2001(09):14.

[3]殷商卜辞:“贞,有了”,有女”。

[4]李小云,林志斌.性别与发展理论评述[J].社会学研究,1999,(5):5-7.

[5]刘伯红.什么是社会性别主流化[J].中国妇运,2005,(7):17-18.

[6]张艳霞.独生了女家庭背景中女孩的性别社会化[J].中州学刊,2006(03).

[7]陈新叶.女子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3,21:60-61.

[8]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