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金融风险,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化解金融风险,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唐思

唐思

南开大学

摘要:金融风险指的是和金融有关的风险,包括金融市场、产品、机构所带来的种种风险。一旦出现风险,金融机构、个人、社会都会出现混乱。所以,要想让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首要的解决的问题就是化解金融潜在的风险。本文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探讨出如何化解金融风险,让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的策略。

关键词:金融;实体经济;必要性;风险;措施

在今年的两会中,李克强总理特别指出,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改革金融体系的结构,为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而做出努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业发展迅速,随着后期互联网技术得到开发,金融的产品也更加的丰富。随之而来的金融问题也逐渐爆发,不完善的监管体系,坏账率高,不健全的信用体系等等,都成为阻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障碍。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必要性

(一)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

从2012年开始,国家金融的工作会议一直都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2017年7月在全国的金融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将金融回归本源,服务于实体经济。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与生俱来的责任,金融企业必须将服务实体经济作为自身的本职工作。在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提出要深化金融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由此可见,国家在金融和实体经济相结合的方面是多么的重视。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形式下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一体化的普及,我国的经济开始出现下滑,金融在各个领域也存在了诸多的不确定的因素。虽然,在我国如今的经济看似平稳增长,整体的态势也在发展。但在改革的阵痛期,四面夹击的环境中,各种矛盾依然存在,如果不加以改变,社会问题将会加剧。而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的路线,是保障经济稳定增长的必然要求。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促进两者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金融和实体经济本就是密不可分的,金融不能够脱离实体经济而长期生存,实体经济同样也不能脱离金融长久的发展,两者只有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根本性的进步。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存在的风险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实体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经济增长的速度也是有目共睹的。随着新常态的到来,我国开始进入结构调整的阵痛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同时,也是带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风险,阻碍了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一)中小型企业融资难

在我国,中小型企业居多,大概占企业总数的百分之九十,而中小型企业所创造的利润总值大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60,其中中小型企业为全国大概百分之80的乡镇企业提供了岗位,缓解了就业的压力,也减少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可见中小型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中小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进一步的限制了中小型企业的扩张。

(二)银行信贷结构失衡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的信贷一直存在着失衡的问题,银行的信贷一般都比较偏向于传统的企业,比如造船业、纺织业、钢铁业等等,信贷的倾向也提高了这类产业的生产力,拉动了经济的增长。在看到这类行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美好景象时,同样也不能忽略在政策庇护下的高风险、高污染的项目,这些项目长期存在,不仅不利于调整和完善我国的经济结构,同时,也阻碍了银行信贷的良性发展。

(三)民间市场融资风险大

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渠道狭窄,与此同时,社会民间的一股力量应运而生。民间金融市场的力量开始变得活跃,也解决了中小型企业在发展中的问题,但是民间的担保公司所推出的是比银行高很多的存款利率,在中间通过放贷的行为挣取中间差价。虽然,给中小型企业缓解了融资难的问题,但无形也增加了中小型企业的成本,形成债务的压力,一旦企业资金链崩塌,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民间的金融市场并不正规,也缺乏有效的监管,所以,其风险也会加剧。从近几年法院受理的借贷案件来看,民间借贷案件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多,同时,也给中小型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信用体制的不健全

随着中国颁布新的银行披露准则,行业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但是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体制,导致中国的银行业和西方国家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在金融市场上,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尤其在涉及到公司内部的经营以及个人收入的方面,这也就大大的造成了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的风险性。

三、化解金融风险,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一)完善中小型企业融资体系

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企业小,银行对企业本身的信任度不够,所以,不敢轻易的给中小型企业贷款。针对这个问题银行可以建立信用征信系统,通过征信系统,银行可以从各方面全面的去了解并掌握相关企业的信息,通过系统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的贷款决定。这种方式对银行和中小型企业都是非常公平的。另外,银行也可以建立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加深企业的信用观念,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来判断是否给其贷款或者贷款多少的问题。这样企业在贷款的过程中,就会考虑诸多的问题,也会恪守自身的诚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样也会存在中小型企业破产,银行资金无法收回的情况。因此,银行越来越关注资金的流向,风险性等问题。针对此问题,银行业可以建立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担保的业务,中间多一个资金担保者,也就多了一个风险承担者,银行的在贷款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也会进一步的减低,管理成本也会进一步的减少,同时,也提高了银行贷款的资产质量。这种保障体系更有利于银行调整自身的信贷结构,将信贷资产盘活,有更多的资金来支撑中小型企业,促进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1]。

(二)调整银行的信贷结构

在我国,新型的技术产业、新型服务业、制造业等发展前景都比较好,从目前来看,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银行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可以进一步的调整信贷的结构比例,对上述新型有潜力的产业进行资金支持,从而提高金融服务的水平,满足消费者对于信贷的需求,保证国家政策对朝阳产业的支持,减少对污染多,耗能强等阻碍社会发展的产业的信贷供给,加快对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保证金融业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

(三)建设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

在我国为了保证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可以通过完善金融体系的方式,来形成金融多元化的格局。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加快对大中型银行的改革,保证中小型企业的借款,融资的渠道。第二步,大力支持小型机构的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包含民间的无组织的信贷公司、担保公司等等。这都是金融市场的媒体,也是中小型企业获得融资的渠道。因为,其存在乱象,所以,无法真正的发挥作用。因此,可以加强对这些中小型企业的监管,充分对民间的资本进行利用,保证资金的顺利流通,减少资本在使用过程中的风险,让金融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四)发展资本主义市场

在我国大部分企业长期的融资方式就是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在企业中所占的比重较少。很多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对银行贷款过分的依赖,一旦银行不给放款,企业就失去了资金支持。在经过后期一系列的改革之后,直接融资的比例也开始上升,但是融资机构仍然存在失衡。其次,我国融资主体不够平衡,银行对非上市企业贷款不够重视,从而导致小型企业利用融资工具进行融资非常的难,这就有必要发展资本主义的市场。首先,可以加大企业从资本主义市场中融资的比例,通过资本主体市场的渠道让更多的实体经济获得资金的来源。其次,可以对资本市场进行扩充,发展多层次的市场,比如在发展好主板市场的同时,兼顾创业板、新三板,从而进一步的扩大资本市场对小型企业的服务[2]。

(五)加强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监管

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是加强金融系统风险的一道防线,金融机构在服务实体经济时,总会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中央银行的有效监管恰好减低了相关问题。首先,可以严格执行分业务经营的理念,明确相关金融所服务的市场,每一类金融机构都需要在固定的业务范围内展开活动,相关金融工作人员也必须掌握其业务办理的相关知识,这样也能有效的防止出现混业经营所带来的未知的风险性,实施并设立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管理机制,在对金融机构进行审批时,要严格的对主办单位和投资人进行审查,包括资金的来源,保证自己的合法性。另外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的兼并、破产、终止的办法以及后续的相关问题。同时,还需要在金融机构实施主要负责人离职的相关审查工作,保证其他因素所造成的风险,相关金融机构也要向中央银行定期回报风险资产的情况,不良资产所占的比例等等,保证金融业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想要进一步的化解金融风险,还必须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完善金融机构的管理体制和内部风险的控制,这样才能保证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共同的发展,社会经济才能稳定。

参考文献:

[1]张遥驼;周由.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J]驻马店日报,2019(05):1.

[2]闫小虎.当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困境及应对措施[J]现代商业,2019(0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