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的效果观察

李健民

李健民(广东省新兴县人民医院骨科527400)

【摘要】目的观察对于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采用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6年3月~2012年2月所收治的80例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anish-Weber将骨折类型进行分类,依照分型代用克氏针张力带、拉力螺钉、钢板螺钉、腓骨钩钢板等内固定进行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5年,用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73例评分平均为90分,7例<75分;单因素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折类型、年龄、合并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骨折类型、年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及时发现导致踝关节不稳定的因素,根据其骨折类型及韧带损伤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是避免术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的关键性所在。

【关键词】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骨折内固定术

【中图分类号】R6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3-0110-02

踝关节又叫做距骨小腿关节,是人体重要的承重及活动关节,常常会因为摔倒、扭伤、各种外力的原因造成骨折,其在下肢骨折中非常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3.92%[1]。踝关节组成结构比较复杂,兼有灵活性及稳定性,发生骨折后,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复位,造成踝关节稳定性的丧失,终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给患者的行动带来巨大的不变的同时,有遭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治疗的金标准是手术治疗,解剖复位及坚强的内固定是促进骨折愈合的保证,但手术后的恢复效果参差不齐,因此需要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提高预后。现将我院于2008年3月~2012年2月所收治的80例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合理的选择治疗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8年3月~2012年2月所收治的80例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17~78岁平均(38.6±12.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2例,摔倒31例,坠落伤7例,扭伤13,其他暴力7例。根据Danish-Weber分型[2]:A型13例,B型44例,C型23例,合并三角韧带损伤25例,外侧副韧带损伤13例,两种及两种韧带以上损伤19例,下胫腓联合损伤38例,,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伤后致手术时间3h~23d,平均(14.5±5.3)d。

1.2手术时机在受伤6~8h内踝关节肿胀不明显排除明显复合伤者应行急诊手术治疗,对于受伤超过8h,踝关节肿胀明显或伴有其他复合伤,应在入院后先进行先综合处理,抢救病人,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踝关节肿胀小腿后再拟行手术治疗,一般消退时间为1周左右。

1.3术前准备:手术前应完善各项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受伤踝关节应当射正侧位片,踝关节CT及三维重建,充分了解骨折的情况,明确骨折发生的相关位置、移位情况、骨折类型等,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

1.4手术方法:选用硬膜外连续麻醉或者全麻,患者取仰卧位,垫高患侧臀部,常规应用气囊止血带,下肢处于中立位。根据AO原则,双踝骨折应线固定外踝再固定内踝,三踝骨折先外踝、内踝、后踝然后下胫腓联合。按照Danish-Weber分型:A型采用拉力螺钉或者克氏针张力带进行固定,B、C型采用拉力螺钉、钢板螺钉、腓骨钩钢板等进行固定。内踝骨折:取内踝尖为中心的弧形切口,尽量少剥离骨膜,在充分显露骨折线后,复位骨折,点式复位钳临时固定,应用1~2枚的全螺纹松质骨钉进行固定,如严重的粉碎骨折、骨折块较小者可以选用2枚克氏针联合钢丝张力带进行固定;外踝骨折:取外踝尖为中心的弧形切口,原则同前,如在合并有外踝韧带损伤者,固定好外踝后修补韧带。后踝骨折:如超过1/4行全螺纹松质骨钉进行固定。合并有下胫腓分离者采用皮质骨钉一同固定。C型臂下透视复位满意后关闭伤口。

1.5踝关节功能评价标准根据AOF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3]。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AOFAS评分作为因变量,分值<75分、75~100分合并为二分类型变量,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伤后至手术时间、合并症、治疗方法等最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的影响因素。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80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5年,平均(34.6±2.3)个月,77例I期愈合(愈合率为96.25%),3例出现切口感染,换药后伤口愈合,复查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73例患者AOFAS评分平均为90分,7例<75分者,2例出现有创伤性关节炎,复查见踝穴增宽,降低其稳定性。单因素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骨折类型、年龄、合并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骨折类型、年龄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踝关节兼有承受全身重力及灵活运动、行走等重要的功能,是下肢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由胫腓骨下段与距骨构成,属于屈戊关节[4]。踝关节骨折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引起踝关节骨折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受力不平衡所致,如摔倒、车祸、坠落等,由于其承载着全身重量,并将其转为弓装平面负重的形式,必须要有非常好的灵活性及稳定性,发生骨折后其生物力学发生改变[5],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治疗,稳定性遭到破坏,最终会形成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了踝关节的功能。踝关节骨折属于关节内骨折,尤其是不稳定性骨折其治疗的目的更是恢复其稳定性,使踝关节整体的功能得到保证。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以手法复位配合石膏夹板固定,但其不能够达到关节面的解剖复位,无法保证踝关节生物力学的稳定,现多主张进行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内固定物的选择对其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其骨折类型及韧带损伤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法,是减少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关键所在,理论上讲Danish-Weber分型中A型采用拉力螺钉或者克氏针张力带进行固定,B、C型采用拉力螺钉、钢板螺钉、腓骨钩钢板等进行固定。

外踝骨折的解剖复位在踝关节修复过程中最为重要,腓骨长度不厚会造成踝穴增宽,距骨亦随之移位,胫距关节接触面积随着距骨移位的程度逐渐减小,严重破坏关节稳定性,所以手术中应恢复踝关节的生理倾斜角、维持腓骨长度,对于B型、C型骨折来说,外踝钢板、腓骨钩钢板在保证了腓骨有效复位的同时,阻挡距骨向外倾斜,从而保证了踝穴的稳定。内踝骨折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三角韧带的损伤,如果三角韧带损伤严重完全断裂后,内测没有支持的力量,距骨旋转时关节不稳,因此对于内踝骨折,确保其能够完全解剖复位的同时,彻底修补好三角韧带。后踝有着着分散受力、加深踝穴深度、稳定距骨等生物力学作用,可保证踝关节的稳定性。因此,对于骨折块累及关节面的1/4的后踝骨折,解剖复位可有效维护踝关节的稳定性,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下胫腓联合是保证踝关节稳定性的另外一个重要部位,下胫腓韧带紧固踝穴[6],当其同时与内踝、外踝骨折存在,则会造成严重的距骨脱位,因此固定下胫腓联合,以此保证踝穴的正常宽度。

综上所述,踝关节需要多方位共同作用保证其稳定,手术时应注意到各个方面,根据骨折类型及韧带损伤程度选择相应的内固定物,保证患者踝关节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李春,王晓旭,廖瑛,等.单切口治疗双踝骨折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9):1391-1392.

[2]郑华龙,吴富章.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伴脱位的手术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2009,12(5):588.

[3]李景新,邢武军,张佳宾.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B、C型骨折的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4:1996.

[4]TonlettaP3M,Competenceofthedeltoidfigalneneinbimalleolaranklefractureaftermedialmalleolarfixation.JBoneJointSurg(Am),2006;82:843-848.

[5]林昂茹,邹和荣,胡罢生,等.踝关节x线片分析与临床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5,(7)4:332-334.

[6]PijnenburgAC,vanDijkCN,BossuytPM,eta1.Treatmentofrupturesofthelateralankleligaments:ameta—analysis.JBoneJointsurg(Am),2009;82:761-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