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慢传输型便秘11例临床疗效观察

/ 1

针灸治疗慢传输型便秘11例临床疗效观察

叶丽玮李会龙

叶丽玮李会龙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山东济南250014)

【中图分类号】R44

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6-0246-02

慢传输型便秘(slowtransitconstipation,STC)是慢性功能性便秘的常见类型之一,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结肠的传输功能障碍,肠内容物传输缓慢引起的便秘,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减少,便意减少或消失,粪质坚硬,一般伴有腹胀,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不明确,且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近年来,针灸治疗便秘疗效显著,更易为大众接受。现选取针刺治疗该病取得较好临床疗效11例患者,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慢传输性便秘患者11例,年龄18岁~56岁,平均38.7岁;病程3个月至8年,其中女性8例,男性3例,均通过电子结肠镜检查,结肠传输试验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取穴:中脘、足三里、天枢、大肠俞、上巨虚、关元、支沟、照海、脾俞。气滞者配太冲、阳陵泉;阴虚者配太溪;气虚者配百会、腰阳关、命门;里热者配合谷、曲池、内庭;虚寒者配神阙。操作方法:患者采取平卧位,选用30号1~

1.5寸毫针,针刺部位常规消毒,进针宜快,得气后,中脘及足三里施以提插捻转补法,天枢与上巨虚接G-6805治疗仪,选连续波小电流,电流大小以病人自觉耐受为宜,留针30min,每日1次,10d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为2d。治疗期间均嘱患者坚持适当运动,多食蔬菜水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停用泻剂并保持愉快的心情。

疗效分析:本组11例患者经过2个疗程治疗,均自觉便秘症状明显改善,排便费力症状减轻,大便平均1次/1-2日,无明显腹胀,便质较前变软,睡眠质量较前提高,生活质量有较大改善。

讨论:ST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是难治性功能性便秘的复杂类型,现代医学有观点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结肠壁神经系统的病理改变导致的结肠动力异常[2]。因其难治性、反复性,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而且严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现代医学对STC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调整、心理干预、手术和药物治疗,但多数难以保持长久疗效。且多数使用药物治疗的患者最终导致药物依赖,甚者药物耐受,无法减轻患者痛苦。

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的理论与体系,是中华文化一大瑰宝。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穴居胃脘部,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二者远近相配,可疏理胃肠气机;天枢为大肠的募穴,与大肠俞同用为俞募配穴法,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三穴共用可通调大肠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复常;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补益下元虚损;支沟宣通三焦气机,脾俞健脾益气,照海滋阴,取之可增液行舟,三穴均是治疗便秘的经验要穴。电针可加强穴位的治疗作用,促进新陈代谢,进而达到利下的功效。通过临床观察,针灸治疗慢传输性便秘具有确切的疗效。

参考文献

[1]FrieriG.Colonicelectromyographyinchronicconstipation.Gastroenterology,1983,84(4):737-740.

[2]CostaM,BrookesSJH.Theentericnervoussystem.AmJGastroenterol,1994,89(8):129-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