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期COPD患者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行深吸气量检测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稳定期COPD患者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行深吸气量检测的临床研究

刘亚琼

刘亚琼

(乌兰察布市第二医院呼吸循环内科012000)

【摘要】目的探讨深吸气量(IC)检测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疗效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5例万托林气雾剂吸入治疗的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深吸气量(I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肺总量(TLC)等指标检测,并通过(MMRC)分级,分析吸入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对IC与6MWD及MMRC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治疗后FEV1和FEV1/FVC等指标变化不显著(P>0.05),IC、IC/TLC、6MWD及MMRC等指标的升高或降低均较用药前有显著变化(P<0.05);回归分析显示吸入治疗前后IC与6MWD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MMRC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对于稳定期(COPD)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进行深吸气量测定敏感度高,能更好的对疗效做出评价。

【关键词】稳定期COPD深吸气量检测价值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224-02

CCOPD是世界公认的导致死亡与生存质量下降的严重疾病,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对减轻OPD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作用,临床中药物治疗后对疗效的评估非常重要,然而传统肺通气能指标如FEV1、FVC等对反应支气管扩张剂的疗效具有局限性,深吸气量(IC)为平静呼气末用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最大气量,是肺活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报道与COPD患者预后联系紧密,可间接反映肺过度充气,是独立于BODE指数为COPD患者的独立危险因子[1],可能较其他肺功能指标更客观反映呼吸困难和运动耐力的改变,本文从稳定期COPD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相关肺功能指标的变化出发,探讨IC检测的价值,以期加深对IC的认识,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COPD稳定期患者65例,其中男42例,女23例,平均(62.74±7.3)岁,病程2~30年。入选标准:分级Ⅲ级以上,入组前至少1月处于临床稳定期,无沙丁胺醇药物过敏史,并且在试验前24h内停用支气管舒张剂。排除标准:其它严重肺部疾病(如肺癌、哮喘、肺炎等);严重心、肝、肾器质性病变及神经、造血系统疾病者。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

使用MASTERSCREEN肺功能仪,①首先进行吸入前深吸气量(I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呼气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流速(FEV1/FVC)、肺总量(TLC)等肺功能基础值检测;②指导吸入西班牙葛兰素史克公司提供的沙丁胺醇(万托林气雾剂)400μg后15min,重复测定上述指标。并连续测定3次,取最好的一次结果作为测定标准。

1.2.2观察指标

①参考Zugck法进行6min步行试验。②采用美国胸科学会(MMRC)[2]进行呼吸困难评分,该法采用5级评分(0~4分),标准:无呼吸困难(0分);慢跑、平地步行500m以上,连续不停登楼二层时,可觉察症状(1分);轻度活动如铺床、倒垃圾、平地步行100~150m,上二层楼觉呼吸困难(2分);晨起轻微活动如穿衣、洗漱,步行不足100m或长时间交谈时出现呼吸困难(3分);极轻微活动如吃饭、写字,甚至休息时也觉呼吸困难(4分)。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采用标准差(x-±s)进行描述,行方差分析及sperman分析检验,校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治疗后FEV1和FEV1/FVC等指标变化不显著(P>0.05),IC、IC/TLC、6MWD及MMRC等指标升高或降低均较用药前有显著变化(P<0.05)。(表1、表2)

表1吸入治疗前后各项肺功能指标变化(x-±s)

注,*P<0.05

2.2通过回归分析显示,吸入治疗前后IC与6MWD呈显著正相关(r=0.542,t=5.629,P<0.05),与MMRC呈显著负相关(rs=-0.313,P<0.05)。

3讨论

呼吸困难与运动受限是COPD患者最突出的症状,临床大量应用的支气管扩张剂耐受度好,可促进颗粒穿透进入支气管,显著改善肺通气[3],对缓解COPD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支气管扩张剂吸入后疗效的评估以及病情与预后分层非常重要,FEV1为用力快速呼气流量指标,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对COPD患者气流受限检出和评价受限程度具有良好效果,是目前临床上对COPD呼吸困难严重程度的有效评价指标,但有报道[3],FEV1与COPD患者呼吸困难程度以及运动耐力受限的相关性不强,特别是当COPD患者在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呼吸困难症状改善明显,但FEV1变化或改善并不明显,说明,FEV1的变化与COPD患者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后的长期临床结局相关性较弱,仍然存在局限性。这可能是因为其不能反映肺过度充气情况,研究证实,呼气过程气流的受限和动态肺过度充气是COPD出现呼吸困难和运动耐量降低的主要原因,COPD患者的肺过度充气常常发生,肺过度充气后肺泡中PEEPi值增加,导致弹性做功增加而呼吸明显费力。

研究证实[4],IC是慢呼吸的吸气容量指标,是监测动态肺过度充气的一个有效方法,IC为平静呼气末用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最大气量,即从功能残气量位吸气至肺总量位,由潮气量(VT)和补吸气量(IRV)组成,可作为反映COPD肺过度充气的指标,国内外研究学者提出[5],IC值少量增加(≥10%)患者呼吸困难的程度和运动耐力确改善明显,支气管扩张剂应用后,IC增加幅度超过FEV1,对于评估COPD患者的运动耐力,其作用优于FEV1。另有研究显示,IC同样也能反映呼吸肌力的状态,进而客观提示COPD患者的运动储备能力及运动耐力情况。

本研究结果证明,在应用沙丁胺醇(万托林气雾剂)后的稳定期COPD患者,FEV1、FEV1/FVC(%)改善不明显,但IC及IC/TLC改善明显,与FEV1相比,IC与COPD患者预后相关性更强,行运动试验后IC、IC/TLC较较用药前有显著变化(P<0.05),IC客观反映了COPD患者用药后肺功能的改变,准确性高于FEV1。这是因为IC的升高减少了吸气作功,增加了肺活量,导致肺动态充气过度发展减轻[6],是COPD患者呼吸困难改善的主要原因。呼吸困难(MMRC)运动能力(根据6min步行试验测定),亦能反映COPD患者的呼吸和系统性特征,敏感性较高,本文结合6min步行试验和MMRC评分进行观察,结果发现IC与6MWD/MMRC亦有较好的相关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IC与COPD患者的各项临床及预后指标的关系将得到进一步了解,必将在诊疗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郝春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2例肺功能检测结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29(16):3847-3848.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

[3]杨志雄,姜维,谢芳英,等.深吸气量测定对稳定期慢阻肺病人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的临床意义[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0,6(33):659.

[4]李欣,赵建平,陈慧,等.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深吸气量测定的临床意义[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23-26.

[5]楼翰健.深吸气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支气管扩张剂联合激素吸入疗效评估中的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09,1(25):12-13.

[6]王卫,陈燕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新型支气管扩张剂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2(3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