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及后期功能恢复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及后期功能恢复疗效分析

邹康

(安岳县中医医院四川资阳市642350)

摘要:目的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取手法复位的功能恢复效果进行探析。方法对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骨外科收治的8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复位方式不同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采取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复位,研究组采取手法复位,对比两组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效果。结果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低于对照组的9.7%(P<0.05);术后随访3个月,研究组患肢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5%(P<0.05)。结论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采取手法复位,可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实现良好预后,临床意义重大。

关键词: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功能恢复

肱骨髁上骨折是小儿骨折常见的类型,在小儿四肢骨折中占3%~7%,以5~8岁儿童多见,通常会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如处理不当易出现畸形、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对患儿身心健康和生活、学习造成极大影响[1]。临床上一般采取手术治疗,而骨折复位直接关系到手术效果和预后。本文对我院骨外科收治的8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的复位情况进行研究,系统探讨手法复位的影响和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骨外科2016年2月~2017年2月接治的8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均通过症状、X线或CT等检查确诊,符合《临床骨科学》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凝血机制障碍、病理性骨折等患儿,均在伤后24h内送院诊治,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家属对治疗方法知情并同意。依照手术方式不同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其中,对照组:男女患儿比为22:19;年龄4~9岁,平均(5.1±0.4)岁;骨折类型:伸直型23例,屈曲型18例;Neer分型:I型13例,II型16例,III型8例,VI型4例。研究组:男女患儿比为21:20;年龄3~10岁,平均(5.0±0.3)岁;骨折类型:伸直型24例,屈曲型17例;Neer分型:I型14例,II型16例,III型8例,VI型3例。在基本信息、骨折类型、分型等方面,2组差异不具统计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复位法,对于I型、II型采取闭合复位,III、IV型采取切开放复位;研究组患儿均采取手法复位,行仰卧位,一名操作者两手握住患肢上臂,让其得以伸直,然后另一名操作者两手握住患儿腕部,沿前臂向缓缓发力进行牵引,以矫正骨折端旋转、重叠移位,一只手继续牵引患肢,再把另只手的手掌放在肘前,用拇指按于内上裸部位,从骨折远端推向挠侧,再用其余手指自骨折近端拉回尺侧,以矫正尺偏移位,然后用两拇指往前推尺骨鹰嘴,用两手四指环抱往后推骨折近端,再让位于骨折远端助手对下屈曲肘关节进行牵引,两手可感到骨折复位骨擦。然后在C壁X线机透视下检查复位情况,满意后两组患儿均采取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法,采取臂丛麻醉,行仰卧位,将患侧肩适当垫高,应用一根直径为2.5mm带螺纹克氏针置入三角肌止点以上肚骨前外侧,再用另1根克氏针自肚骨大结节穿进肚骨干,应用C臂X线机自正位与腋下位两角度查看穿针稳定度,如有必要可在上、下向分别加用1根克氏针,增加稳固度,将针尾剪除,埋在皮下,应用无菌纱布妥善覆盖针眼。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儿骨愈合时间,并掌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是缺血性肌挛缩、血管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等。

1.4效果评价

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临床骨科学》有关标准进行功能康复效果评价[2]:(1)优,骨折达解剖复位,与健侧相比,肘关节屈伸运动时减少≤10°,携带角减少≤5°,前倾角减少≤10°;(2)良,骨折达功能复位,与健侧相比,肘关节屈伸运动时减少11~15°,携带角减少6~10°,前倾角减少11~15;(3)可,骨折达功能复位,与健侧相比,肘关节屈伸运动时减少15~20°,携带角减少10~15°,前倾角减少15~20°;(4)差,出现畸形需进行矫正治疗,与健侧相比,肘关节屈伸运动时减少20°以上,携带角减少15°以上,前倾角减少20°。

1.5统计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数据用(±s)表示,均呈正态分布,以t检验,计数数据用例数(%)表示,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为(27.5±4.3)d,对照组为(36.1±5.2)d,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出现1例神经血管损伤,发生率为2.4%,对照组出现3例神经血管损伤,1例骨化性肌炎,发生率为9.7%(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后随访3个月,研究组患肢功能恢复优良率达到97.6%,高于对照组的80.5%(P<0.05),如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就是发生于肱骨远、肘关节内外髁上侧的骨折,大多数是间接暴力导致的,以运动伤、交通伤常见,以小儿最为多见。当前,临床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一般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等方法处理,同时应用石膏或外展支架加强固定,因小儿好动,影响到固定效果。并且患儿携带固定器械无法及时开展早期康复训练,而易引起肩关节出现一定的功能障碍,使活动受限;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则易造成肌肉神经损伤,患儿的机体抵抗力差,易出现感染[3]。但是采取手法复位,可有效减轻患儿痛苦,且无创伤,术后骨折愈合快、关节制动时间短,不需再次手术,可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同时,在复位满意后采取微创穿针夹板固定,固定稳定性良好,微创伤,可减小手术对患儿的刺激,缓解其不良心理,让患儿尽早开展康复训练,促进患肢功能良好恢复。

本研究中,两组患儿均采取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术治疗,但研究组患儿采取手法复位,该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常规复位的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更少,术后随访研究组患儿的功能恢复优良率达到97.6%,高于对照组的80.5%(P<0.05)。与徐彦钦等人研究报道基本一致[4]。

综上而言,采取手法复位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有助于提升手术效果,促进骨折愈合和患肢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卢磊.中医手法复位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6,31(S1):36-37.

[2]冯传汉.临床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

[3]蔡秀英.手法复位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7):112-113.

[4]徐彦钦,黄震盛,李艳莉.中医手法复位联合微创穿针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78例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2):3361-3362.

作者简介:邹康(1986),汉,男,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中医医院,本科,初级,研究方向:骨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