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猪病诊断方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当前猪病诊断方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李璐君

乳山市诸往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山东威海264514

摘要:近年来,猪病发生数量持续增多,病情种类异常繁杂,猪群死亡数量日渐提升,给我国养猪事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猪病类型的多样性以及出现原因的复杂性,都使得各地区、各单位根本无法形成统一的共识,没有找到引发猪病的最主要的原因,社会上还出现了大量传播谣言的人,对养猪业产生了很巨大的危害。但是目前猪附红细胞体病在猪的养殖过程中频繁发生。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和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仔猪、母猪易感,病猪以高热、贫血、黄疽和全身发红为主要特征,常呈地方性流行,可引起猪群大批死亡,为了切实解决这一问题,一定要找到猪附红细胞体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明确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猪病诊断策略

在现在社会的发展中,由于缺乏对猪附红细胞体病表现形式的全面认识,加之当前猪病的复杂性,在许多情况下存在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危害性过分渲染的现象,也有不少情况下低佑附红细胞体对猪群健康的影响。由于猪附红细胞体病缺乏特征性症状,在临床上该病与其它病原体混合感染的现象亦十分普遮。因此,从流行病学方面考虑,感染附红细胞体的发病猪首先要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如贫血、消搜、黄疽和发烧等症状,其次,猪群遭受应激或发生了其它免疚抑制性疾病,要确诊必须结合病原检查进行综合性诊断。

一、附红细胞体的起源

附红细胞体病国内外曾有人称之为黄疸性贫血病、类边虫病、赤兽体病和红皮病等。本病最早报道于1928年,Schilling和Dingen等在啮齿类动物中查到类球状血虫体。1932年Doyle在印度初步报道了猪附红细胞体病,1934年由Neitz等人在绵羊红细胞上或在其周围发现有多形态的微生物寄生,命名为绵羊附红体,1950年Splitteri正实了前人发现的类球状血虫病引起猪的贫血黄疸,并命名为猪附红细胞体,1986年Puntaric等正式描述了人类附红细胞体病。我国研究附红体起步较晚,直至1981年以后才相继报道在畜、禽中发现附红体病。1981年我国晋希民首次报道了在家兔中发现附红细胞体(,1982年许耀成在江苏南部红皮瘸猪中查到附红细胞体。猪附红细胞体病自在我国江苏首次发现以来,逐渐呈广泛流行趋势,1998年到目前该病的流行范围几乎遍及全国,导致仔猪贫血,生长缓慢,母猪不发情或迟发情,不孕,死胎及流产,同时合并感染和继发感染其它病原,导致猪大批死亡,使疫情变得更为复杂和严重,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二、传播方式

猪附红细胞体可通过下列几种形式传播:

2.1血源性传播

如猪可通过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或摄食被血液污染的尿液而发生感染。

2.2经注射或损伤的皮肤传播

如猪在使用带有病原的注射器、断尾、打号、阉割等外科手术器械时均可传播本病;公猪交配时可通过带血的精液将病原传染给母猪;经腹腔或静脉注射阳性感染血液样品亦可传播病原。

2.3吸血昆虫传播

带有病原的虱蚊、蝇等可通过叮咬机械性传播疾病,也可经卵将病原传播给其下一代,如猪血虱、厩螫蝇和埃及伊蚊可传播猪附红细胞体。有报道显示患病怀孕母畜可将病原传播给新生仔畜,但目前还不清楚这种传播是发生在怀孕期的子宫,还是出生后的哺乳阶段。

三、感染和危害

猪附红细胞体是一种感染较普遍的条件性致病菌,其致病性与机体的健康状况有关。在正常条件下饲养的健康猪人工感染猪附红细胞体后,由于宿主和附红细胞体之间能保持一种平衡,附红细胞体在血液中的数量常处于相当低的水平,往往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自然感染猪群中红细胞上附红细胞体常处于低水平的感染,血片染色检查不易看到病原或血液中病原体数量较少。而自然感染猪摘除脾脏、遭受应激或受到其它诱因刺激后,会激发红细胞表面和血浆中病原体大量增殖,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猪附红细胞体可引起不同饲养阶段的猪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如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虚弱和贫血;肥育猪生长缓慢;母猪繁殖障碍、受胎率低、不发情、流产和死胎等症状。研究表明,猪附红细胞体可通过降低辅助性细胞的功能,导致细胞数量和各种免疫球蛋白的产生量减少,从而间接地抑制了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在当前的养猪业生产中,一方面,大量附红细胞体感染引起猪群的免疫抑制,增加了其他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原虫)感染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猪群流行的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毒的感染,可成为猪发生附红细胞体病的一个重要诱因。两者之间在疾病发生上常互为因果关系,使感染猪的症状加剧,对养猪业的危害严重。

四、防治策略

根据上述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表现特点,对该病的防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群的整体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做好猪群PRRs、伪狂犬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预防。如在母猪日粮中添加汉特150s,新生仔猪从七日龄教槽开始到保育舍出栏添加汉特150(抗菌肽粉剂,深圳圣西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或使用能增强机体抵抗力的电解质和中药制剂,可显著提高猪群的免疫状态,有效降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与流行。

(2)坚持定期驱杀猪体内外寄生虫,做好圈舍周围环境的灭蚊和驱蚊。另外,在进行阉割、断尾、剪牙时,注意器械的消毒;在注射时应注意更换针头,减少附红细胞体在猪群中的传播机会。

(3)做好平时的药物预防工作。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和肿制剂(如氨基苯肿酸钠或阿散酸)对附红细胞体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每吨饲料中添加800克土霉素,连用14天,可降低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率,使严重菌血症的动物康复。然而,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所有的药物都不能将病原从感染动物体完全清除,只能控制病原体在机体内处于低水平感染状态。

(4)对发病猪群,在治疗上除使用上述附红细胞体有效的药物外,也要注意对症治疗,纠正酸中毒,补充血糖,如每吨饲料中添加500克小苏打,1000克葡萄糖;对严重贫血猪注射牲血素。同时也要注意控制继发感染,如在每吨饲料中添加复方磺胺类药物500克,阿莫西林200克可有效控制继发感染的一些细菌性疾病。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猪病流行趋势的增强以及病原体发生种类的逐渐增多,我国的猪病类型和检测难度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猪病诊断方法也变得较为多样。但是由于猪群引发附红细胞体因素的增加以及健康猪群存在细菌的可能性也较大,都给诊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找到切实可行的对策实施科学诊断,对猪病进行精确的分析,一定要明确了解猪附红细胞体出现的原因,了解引发附红细胞体病原的要素,并结合实际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措施,加强对猪病的认识,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实施诊断,保证猪群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邓琼.猪病诊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12)

[2]任瑞羾.对解决当前中国民族问题途径与方法的一点思考[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