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现场流行病学操作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诠释现场流行病学操作模式

霍永韬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办公室)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现场流行病学操作模式以现场流行病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为学术基础,主要通过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监测、预报、现场调查和控制措施而实现。

关键词:现场流行病

1、常态化应急准备是现场流行病学操作模式的重要标志

1.1、现场流行病学操作模式涵盖于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之前和发生过程所进行的调查分析、措施落实和效果评价,反映着“现场”的概念与“流行病学”方法的“无缝结合”,在事件发生前,就要预先拟定应急处置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也是其重要的特征所在。

1.2、成立现场调查处置团队,随时准备应急处置卫生事件,该团队人员应由较高专业素养和技能者组成,包括理论流行病学工作者、实践流行病学工作者、实验室工作人员和临床医学专家,特殊情况时还需增加其他相关专业的人员参加。

1.3、处置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准备的事宜,包括辖区内详细的自然环境和人口资源资料、既往疾病分布和目前人口健康状况以及潜在的可能发生的突发卫生事件的趋势资料;准备应急所需的各类器材,制定统一的调查方法和配备齐全的个人防护用品。

2、遵循操作模式能够深入解读公共卫生事件

2.1、开展现场流行病学操作的实践,可获取较个案病例研究更多的有关疾病信息,同时发现有关宿主、病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开展现场流行病学操作的深入研究,才有可能探究出疾病的全貌,即可用于疾病的理论研究,同时也是直接为疾病防控实际服务。

2.2、病例定义,可把病例划分为确诊病例、可能病例和疑似病例,建立这种不确定的、分层次的病例定义是较为可行的实际规程,特别在检测方法不完备的条件下,分层次的病例定义显得极为重要。

2.3、现场调查首先要从医疗机构了解患者的就诊情况入手,完整收集病人的基本信息,同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状况进行描述;在调查时,如果传播途径是经水或食物传播的,则要询问接触的时间和频率,并对疾病的自然史要做出合理的诠释,查明可疑的危险因子。

2.4、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与流行病学资料相互参照进行综合分析,并做出判断和推理。核实诊断可以通过相关信息的收集、检查病例、观察疾病的特征、查阅病史及核实实验室检验结果来实施。

2.5、处置公共卫生事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现场资料的描述及论证,该任务也是现场流行病学中描述性研究的实践领域,其目的是查明疾病所处的状态,即是否正在流行,发生在何时、何地、何种人群中,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并确保阐明卫生事件及其基本要素。

2.6、操作模式为探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系统的和可供操作的方法,这一方法用传统易懂的基础术语提供了有关卫生事件的详细特征;其次,它可以明确卫生事件所危害的人群,并提出有关病因、传播方式以及对卫生事件其它方面可供检验的假设。

2.7、对特定人群的描述,有些疾病首先侵犯一定的年龄组或种族,有时患某种疾病的人与职业明显相关,对疾病宿主、传播途径、高危人群识别越多,将获得更多特异和准确的有价值信息,以决定如何预防和控制疾病。

3、现场流行病学操作模式有关疫情规模和病例搜索

3.1、公共卫生事件的确定,应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相关规定来执行;也可与已有的疾病监测系统获取的资料进行比较,使事件得以确定,当病例数量显著超过历史一般发病率水平时,可以做出初步判断,但也要分析引起病例数量增多的其它原因,为查明疾病发生的线索和确定流行的存在提供可靠的依据。

3.2、病例的发现可以通过系统的搜索方法收集,确实有效地利用疾病被动监测系统,同时兼顾建立主动监测系统,提高发现病例的效率,根据疾病流行的本身特征和发生地所处的具体地理和自然环境,使查找病例的方式和方法应有相应的改变。

3.3、多数疾病的流行或暴发都有一定的可供参考的高危暴露人群,为某些疾病的发现提供有利线索;对于那些没有被报告的病例,也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收集,通过与医院、医务工作者、临床实验室检验人员、学校、工厂直接交流接触而发现。

3.4、为发现病例还需进行走访等工作,辅助以进行询问调查、电话调查、入户调查、病原体分离和培养以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等。另一方面,在开展主动监测搜索病例时,通常先用搜索一览表把有关病例进行登记,再根据病例定义进行准确的疾病分类。

4、明确病因是现场流行病学操作模式的重要结论环节

4.1、假设是根据描述疾病特点的基础上,使用获取的信息来说明或推测暴发或流行的来源,假设必须建立在研究设计之前,通常会考虑多种假设。一个病因假设中可以包涵几项因素,即危险因素来源、传播的方式、引起疾病的特殊暴露因素和高危人群等。

4.2、病因假设的建立,包括合理性、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实验室和临床表现资料的逻辑性支持依据。建立假设的过程中应注意现场的观察和综合评价,始终保持开放的逻辑思维观点,有与相关领域和专业联系的先进前沿方法。

4.3、建立假设必须仔细审核资料,综合分析临床、实验室及流行病学特征,消除混杂因素,提出可能的致病暴露因子。必须从病人的既往暴露史中找出可能致病的因子,如果患者和非患者既往暴露史无明显差异,则要寻找建立另一种新的假设,有时还要反复调查多次,才能得到准确的结论。

5、现场流行病学操作模式对现场控制措施的校正

5.1、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策略,包括隔离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消除危险因素、救治病人和康复措施。对现场采取的控制措施,分为切断传播途径或控制传播因素以及保护易感人群或受威胁的高危人群,具体是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给药、群体性防护等。

5.2、根据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来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状况,结合实际涉及的疾病特征确定控制和预防措施,以期达到减少与暴露因素的接触、防止进一步暴露和保护高危人群,最终完成控制、终止流行和暴发的目的。

5.3、现场调查过程中调查和控制处置应当同时进行,即在现场调查开始时不仅要收集和分析资料,寻找和发现科学的调查结果,而且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控制措施,尤其在现场调查初期可以根据经验或常规知识,首先提出简单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5.4、控制措施必须根据控制效果的时效性,随时进行调整和校正,也是把握疾病疫情趋势、消除传染源播散能力和阻止传播机制实现的重要内容。因此,全面理解和准确掌握现场流行病学操作模式,有利于准确处置公共卫生事件,并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建中.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