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0-20
/ 2

浅谈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的素养

程新华

程新华(商丘广播电视总台河南商丘476000)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

摘要:新时期电视新闻的发展给新闻编辑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视新闻已从单一模式向复合模式转化,新闻编辑也应该从过去的“把关”中,上升到经营观念做新闻,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更加充分地发挥电视新闻编辑的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电视新闻编辑素养

“素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在《辞海》里的解释是“经常修习涵养;平素所豢养。”该词在中国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意思是:未经过驯养的马不可以驰骋疆场;未经过训练的士兵,不可以担当保家卫国的责任。从词意的角度来考察,“素养”与“素质”为近义词,但区别在于“素质”偏重于静态的度量,而“素养”则强调动态的修身养性,是指一种“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蕴含着平素“教育、训练、培养”之意。准确地说:“素养”可以理解为“素质的养成”。

那么,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养成应该有哪些方面呢?传统的新闻理论论述是:新闻编辑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要有较强的信息能力、鉴别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较强的写作能力和非凡的创新能力。随着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电子技术的广泛运用,传统的新闻编辑素养已显得单薄和苍白,时代给从事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认为电视新闻编辑的素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突破传统,扩展新闻认识领域

传统的新闻理论认为电视新闻只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概念却忽略了它的另一种重要作用,那就是它传递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传授知识性、趣味性的功能和新闻信息传播功能并不矛盾。这些功能都是21世纪电视新闻的主功能。实现后一种功能,是电视新闻的本份。而传授新的知识,这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电视新闻功能的一种拓展,一种延伸。目前很多新闻媒体都在新闻的知识性、趣味性方面大做文章。像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推出的DV观察栏目,注重原滋原味的新闻采访,把那些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诸如交通事故,家庭冲突,邻里吵闹、夫妻不和等生活小事录制编播出来,整个片中全是当事人的镜头和表演,记者只是客观地记录故事的经过,不作任何评判和说教,编辑制作时也就是让主持人在关键处点拨几句。这种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鲜活故事,很能吸引观众的眼球,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深受百姓的喜爱。再如商丘电视台的《黄土地》栏目中的子栏目科技传播,编辑不是让记者搜集报纸或资料,叫主持人把稿子念出去,而是让记者邀请农技专家,深入到田间地头,针对当时季节里黄瓜、茄子、辣椒、西红柿、大白菜等蔬菜出现的病害或虫害,应该采取的救治和防治措施。专家在电视里讲解,农民在电视前收看,既能看到专家形象,又能听到他亲口传递的农技知识,结合自己田里蔬菜现状,对症下药,有效管理。这种把枯燥乏味的科技知识生动化、形象化、大众化、口语化的媒体传播,是其他任何媒体都无法做到的。这种形式的科技知识宣传效果也是其他任何讲课形式无法攀比的。这种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到一起的节目,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赞赏,它成功地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今的受众需要从新闻中获取知识,享受愉悦。因此,电视新闻选题有时也必须着眼于宣传知识性和趣味性,使电视新闻成为快速可视的“大百科全书”。

新时期电视新闻在播报的语言风格上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口语化是当今新闻播报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但它首先需要电视新闻编辑在文字语言风格上求新求变。让节目主持人用通俗、口语、自然流畅、与生活语言相近似的语言来“说新闻”,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念新闻、读新闻。电视新闻播报口语式,不仅拉近了电视新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易于观众去接受,而且还突出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性,表现了生活的原貌、原汁、原味。一方面使观众对新闻内容,新闻分析感到确实可信,另一方面能通过记者的权威唤起观众的正义和责任、良知和感悟。像香港凤凰卫视的新闻节目编辑不是让主持人坐在那里,用四平八稳、字正音圆的口吻播稿子,而是让主持人身着便装,满面笑容地讲述新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事件,主持人口语化的表达,轻松自然,亲切可信。观众完全可以放松神经,陪着主持人愉快地接受他传达的信息。商丘电视台的新闻播报编辑也曾大胆创新,以超前的思维观念用当地口语播讲,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新闻事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受到观众较好的评价。

二、学习新知,掌握编辑艺术和技术

电视传播媒体是由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因此,对于这一产业的从业人员——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很上时代的步伐,以全新的战斗姿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掌握编辑操作的技术和技巧,把电视新闻节目做细做精做巧做好,让它成为大众眼前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成为大众饭桌上人人喜爱的“大餐”。

事实上,许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电视媒体的新闻编辑一直都在努力,探索新闻节目的编排问题。他们对央视新闻联播编排方式、编排顺序提出大胆的质疑,对他们一成不变的先国内后国际的节目编排表示不满。他们用学过的宣传心理学和宣传艺术学原理,分析受众心理,让更多的人接受最新的有用信息,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认为一成不变的编排节目,会让观众感到厌烦,也会让观众忽略既定收看时间以外的节目。“山峰、峡谷、山峰、峡谷”这是一种编排法;“峡谷、山峰、峡谷、山峰”这也是一种编排法。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新招应该经常推出。当然,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什么样的内容,确定什么样的编排方式,就不会使人觉得故弄玄虚。

“节奏”和“气氛”是电视编排“艺术”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特德·怀特说:“节奏意味着新闻节目要保持流畅,不能迟滞或令人厌烦。”而节目的气氛往往是调节人们思想情绪不可缺少的内容。在具体操作上,我们认为“要将录像新闻和口播新闻恰当地混排。”

混排”只是最简单地形成“节奏”和“气氛”的方法,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编辑工作的多个方面。如“成套新闻”、“现场报道”的剪辑技巧;一条重要新闻配发评论的长短、风格;欢乐幸福和凄凉悲惨的新闻,都需要考虑到“节奏”和“气氛”。试想一下,如果一条“成套新闻”的长度为20分钟,如果节目的内容都是凄凉悲伤的解说和画面,观众的心理能接受得了吗?编辑肯定要调调胃口,换一条带有喜庆色彩的新闻。

新闻与新闻的联结,每一时段节目的段落也受“节奏”和“气氛”的影响。同样是三条长消息,连在一起发,就会使人觉得冗长,感到疲倦,换一种排法,在三条长新闻中间插入两条短消息,就会张弛得当,生动活泼(有时由节目主持人利用串联词间隔也可以产生类似的效果)。节目段落的起伏体现出一定的节奏与气氛。

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在进行新闻节目编排时,编辑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的传达给观众。电视特技手法增多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机会。

三、创新思维,提高为受众服务的能力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受众人数越来越多,从繁华的都市到偏僻的乡村,几乎家家都有电视机,人人都在看电视。电视的收视率早已高出报纸、广播、杂志和互联网。人们对电视节目内容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视新闻编辑所从事的工作,在整个电视节目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制作出最精致的节目,满足受众的需求是电视新闻编辑义不容辞的责任。

根据传播学的原理,受众接触大众媒介的动机,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获得信息需求:1、寻求快乐,打发时间,和家人朋友共享阅读或欣赏的乐趣,了解当地的一些事情。即满足精神上、感情上需求。2、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寻求购物的参考资料,增加与人谈话的内容,间接与社会接触,即满足生活上的需求。3、增加新知见闻,满足好奇心,了解人们对各种事物的看法,知道国家和世界的大事。即满足知识上的需求。从目前受众收视电视节目的情况看,人们想从新闻节目中得到的东西,属于第二、第三种的为多。第一种需要则是从影视剧或娱乐专场里获得。因此如何满足人们生活和知识上的需求乃是电视新闻编辑的首要任务。近几年商丘电视台的农业新闻栏目——《黄土地》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做了有益的探索,为农民朋友做了大量的服务工作,他们根据农时开设栏目,及时组织农技专家指导农民生产,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针对农民在种植养殖当中遇到的困惑,他们跟市农业局、畜牧局的种植养殖专家取得联系,从中架桥,让农民直接受益。特别是农民在种植销售环节出现困难时,这个节目的编辑及时组织记者到生产一线了解情况,采访报道,帮助组农民走出困境。2004年秋天,梁园区的谢集镇、观塘乡、水池铺乡等几个乡镇辣椒丰收,却难以出手,村民把卖不出的辣椒扔在地里,倒在沟里。《黄土地》栏目的编辑派记者前去采访,及时编发了《辣椒丰收,农民忧愁》的新闻专题,并把这期专题传到互联网上。一些专门经营农产品的商人看到这个消息,及时赶到梁园区几个辣椒基地,调拨商品,三天内售出辣椒5000多万斤,挽回经济损失700多万元。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北京: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1378页

【2】《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出版,1998年10月版第222次印刷1204页

【3】沙莲香《传播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中教网《论电视新闻编辑学》【J】《城市电视新闻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