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急救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急救分析

何芳

何芳(哈尔滨市急救中心150000)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急救治疗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4月~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2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1例患者在缺氧状态下在机械通气治疗数小时后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经积极救治均成功抢救痊愈出院。结论选择无创机械正压通气和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抢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救治疗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6-0146-02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继发急性进行性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病理生理主要特点为通气/血流比例严重失调,特别是肺内动静血分流。临床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逐渐加重的低氧血症为特征[1]。本病预后差,病死率平均高达50%,晚期几乎达100%。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21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在22~46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2.8岁。患者多发呼吸增快,浅表,呼吸频率达28~30次/min以上。患者自觉气短,呼吸困难。进而可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心动过速、发绀、烦躁不安、出汗。临终前呈极度呼吸困难,严重发绀,可昏迷,以致死亡。

1.2治疗方法

1.2.1迅速纠正缺氧: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呼气终末正压通气(PEEP)。其主要作用为:①提高肺顺应性使陷闭的肺泡在呼气末仍保持扩张;②提高功能残气量;③促进肺泡和间质水肿消退;④改善肺动脉血氧合作用;⑤减低吸氧浓度,减少氧中毒;⑥保持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预防肺不张。

治疗方法:一般开始时,呼气末正压以0.294~0.490kPa(3~5cmH2O)为宜;以后根据病情逐步增加,最高附加压力不应超过1.47kPa(15cmH2O)。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防止由PEEP而引起胸内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减少,使左心室排血量减少而引起的血压下降及呼气末正压过高而发生自发性气胸或纵隔气肿。在使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血气分析。在PaO2能保持在8.0kPa(60mmHg)以上时,可考虑呼气正压逐步减少。在血气分析监测下,每次可减少0.24kPa(2.5cmH2O)。

1.2.2解除肺水肿:控制液体入量,保持体液负平衡。每日输入液量以不超过1500~2000ml为宜。可同时使用利尿剂,加速液体排出[2]。

1.2.3药物治疗

1.2.3.1酚妥拉明:可扩张肺内血管、降低静脉压力,减少肺水肿,改善微循环。用法:10~20mg加入500ml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注意观察血压,收缩压不得低于12kPa。

1.2.3.2低分子右旋糖酐:可以减少红细胞凝聚及微血栓形成,并可增加血容量,促进利尿。每日用量不宜超过1000ml。少尿或无尿时,不宜应用。

1.2.3.3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作用机理:①抑制中性粒细胞在肺内聚积而释放氧自由基;②提高组织耐缺氧能力;③缓解支气管痉挛;④大剂量时可抑制α受体,扩张血管,疏通微循环。可用地塞米松每日20~40mg,或氢化考的松每日300~400mg,早期、短期3~4d内应用。但近年来有不少作者提出,在动物及人类ARDS,使用激素,对肺损伤的病理过程,未见有明显好处。激素应用还可导致感染。目前,多主张不用。

1.2.3.4山莨菪碱:早期应用可改善血流供给,而进一步改善通气/血流比值。山莨菪碱10~20mg加入500ml葡萄糖静脉点滴。

1.2.3.5维生素E: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为机体内最主要的天然脂类抗氧化剂,对防止氧自由基引起的肺损伤,起到一定的作用。为治疗ARDS的一种辅助药物。

2结果

21例患者在缺氧状态下在机械通气治疗数小时后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经积极救治均成功抢救痊愈出院。

3讨论

可引起ARDS的原发疾病有很多,主要包括:肺内因素:如误吸(胃液或胃内容物)、重症肺部感染、肺挫伤、肺栓塞(血栓、脂肪、羊水、空气)、溺水、放射线和有毒气体吸人(光气、烟雾)等。肺外因素:如创伤败血症,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体外循环,输大量库存血,急性胰腺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长期高浓度吸氧等。在上述病因作用下,肺泡毛细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细胞受损,使肺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到肺间质和肺泡腔,引起肺水肿,导致低氧血症。肺泡上皮受损,合成与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表面张力增加,肺泡萎陷,甚至发生肺不张[3]。肺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血液在肺内分流量增加,导致严重低氧血症,且常规氧疗效果不佳。

1967年,Ashbaugh及其同事第一次描述了ARDS:当时12个ARDS患者的特征是顽固的发绀,肺顺应性降低,胸片上的弥散浸润影。此后对此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一直颇有争议。20世纪80年代初,Petty和Ashbaugh等将其命名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现在改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因为ARDS也发生于儿童。由于初期的定义缺乏特定的诊断标准,1988年,提出了新定义,通过四点肺损伤计分系统定量呼吸损害,包括:呼气末正压水平,PaOz/FiO2比值,静态肺顺应性,胸片上的浸润程度。四点肺损伤计分系统在临床和试验中被广泛应用,但因其在起病初始的24~72小时内,不能预测疾病预后,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在起病后的4~7天时,该计分系统分值25分以上预示病情复杂,需长时间机械通气。

参考文献

[1]倪红英,芦宝龙,陈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呼吸机治疗[J].中国基层医药,2005年10期

[2]俞森洋.机械通气研究的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8年09期

[3]张聪.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