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 2

温针灸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张艳胡红军张琴

新疆昌吉吉木萨尔县中医院831700

【摘要】目的:分析观察温针灸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间在我院治疗的39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原则将患者分组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后对评价指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温针灸为主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面神经分级指标的Ⅰ级、Ⅲ级、Ⅳ级例数显著优于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差异值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温针灸为主方法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极大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极高的临床治疗应用价值。

【关键词】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

周围性面(Bell麻痹、面神经炎)是指由于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而造成的周围性面肌瘫痪。其形成机理为当局部神经营养血管出现痉挛后导致面神经缺血或水肿,迫使面神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轴突变性,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引发的主要因素可能为患者长期受寒、遭受病毒如单纯疱疹或巨细胞病毒等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主要临床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口角歪斜、讲话漏风、唾液减少、味觉丧失以及耳郭和外耳道感觉减退等。该病症不受年龄、性别限制[1]。目前临床的主要治疗方法为采用如糖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等进行减轻面神经炎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治疗,并采用超短波热透、红外线照射等进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神经水肿,已有报道表明采用温针灸方法治疗可取的较好的效果,为此我们进行本文内容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间在我院治疗的39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自愿原则将患者分组,分组后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为:对照组:19例,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龄分布为18~4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9±2.6岁。观察组:20例,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分布为15~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4±2.3岁。两组患者经临床多项检查(体征、神经电生理、MRI或CT等)均得以确诊,并排除如格林-巴利综合征、后颅窝肿瘤等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两组患者均在急性发生期就诊,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比较差异值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

1.2方法

1.2.1对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等进行常规性治疗:(1)药物治疗:采用糖皮质激素以及B族维生素等给药治疗。(2)针灸治疗:取患者阳白、地仓、百会、下关、合谷为主穴,并配以内庭、申脉、照海等为辅穴,对主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进针得气后捻转3~5min左右,并留针15~20min,对辅穴采用平补手法,进针得气后不捻转,直接留针30min左右。以5d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休息2d继续下一疗程,以6个疗程为一治疗阶段。

1.2.2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温针灸方法进行治疗:针灸穴位的选取方法同对照组,针灸方法为:对主穴进针后捻转3~5min左右,并同时点燃温灸器里的艾绒,待温灸器有一定温度时置于患者上述穴位上面(注意在穴位上放置适合厚度的棉布垫),待患者穴位略有灼热感时继续增放棉垫直到患者穴位皮肤现红色为止(注意避免烫伤患者,有温热感即可),继续留针保持留针时间在30min左右;对辅穴在进针得气后同主穴温灸方法,并在温灸结束后取针。疗程方法同对照组;对服用的药物在治疗一疗程后结束使用。

1.3评价指标将面神经分级指标为评价指标内容。其中面神经分级指标采取House-Brackmann分级法(Ⅰ级:两侧对称,各区面肌功能正常;Ⅱ级:轻度面肌功能不良,静态对称;稍用力能闭目,用力时可动口角,可略不对称;能察觉联带运动,无挛缩及半面痉挛;Ⅲ级:中重度功能不良,肌张力差别明显但无损面容,不能抬眉,用力闭眼能闭拢,用力时可动口角,但不对称;有明显的联带运动或痉挛;Ⅳ级:中重度面肌功能不良,肌张力明显减弱和(或)畸形不对称,有严重的联带运动和痉挛;Ⅴ级:重度面肌功能不良,静态不对称,额无运动,闭目不全,用力时口角略动。常无联动、挛缩和半面痉挛:Ⅵ级:面全瘫,无张力,不对称,无联动、挛缩及痉挛)[3]。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对获得的评价指标内容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当P<0.05为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面神经分级指标见表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Ⅰ级、Ⅲ级、Ⅳ级例数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值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Ⅱ级情况基本接近,无统计学意义[4]。

3讨论

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主要引发病因如感染性病变(多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病毒被激活引起)、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自身免疫反应等,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造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后遗症。目前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预后不一,普遍认为针灸对该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作用,为此我们进行本文内容研究[5]。

通过本文内容我们看到,对患者采用两种方法治疗后均获得较好的效果,但采用温针灸为主方法进行治疗后患者的面神经分级显著优于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的患者,我们认为主要与温灸有直接的关系,通过温灸使患者的穴位温度升高,可以使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入体内,温针增加了热能,使经络感传效能增强,并供应了病经穴温上升所需要的能量,中医认为温灸可以促进患者经脉的打通并具备调养等功效,在我国古代就有温灸治疗疾病的记载,如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温针通气而已”。西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者主束骨而利机关,阳明虚则宗筋纵,脉浮或缓,皮肤弛缓、麻木不仁,温灸阳白、地仓、百会、下关等穴,阳明正,邪去;陷下者易灸之;下关为足阳明、少阳之会,主治面口病证,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阳白清头明目;地仓具有舒筋活络、活血化瘀,主治口眼歪斜、流涎、眼睑瞤动;百会:升阳举陷等功效,申脉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具有补阳益气、疏导水湿;照海具有吸热生气。配合谷可疏风散热,内庭是足阳明胃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主治口歪、鼻衄等,诸穴可刺激神经末梢、加速神经末梢的血液循环、加强营养供应等效果而起到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温针灸为主方法进行治疗,不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同时促进患者的康复,并且可获得根治性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晖,李瑛,陈敏.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刺灸方法的循证评价[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24(1):77-78.

[2]邢丹,倪姗姗,高旭超,等.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4,29(5):289-291.

[3]刘存本.针刺结合温灸豁风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5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0(20):1982-1983.

[4]王子臣,王声强.“分期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31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5,22(7):453-454.

[5]安军明,王玮,任玉娟,任媛媛.郭尔夫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总结[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25(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