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面神经麻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4-14
/ 2

中医药治疗面神经麻痹

姜永生

(龙陵县中医医院云南保山678300)

【摘要】目的:对中医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研究中对照组用西医西药治疗,观察组用中医中药治疗;将患者各项临床数据详细整理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临床治疗效果优,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结论:面神经麻痹患者接受中医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佳,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具有极佳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医药;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1-0344-01

医学界目前对面神经麻痹的发病机制并未明确,但已知此症诱发因素诸多,比如自身免疫力差或者被病毒侵袭、血管机能不全等方面问题,并可见诸多研究结果显示:常规西医西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整体效果欠佳,患者病情往往得不到标本兼治,远期疗效较差,故本次研究中旨在对中医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做分析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中纳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面神经麻痹患者80例作为对象,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组为:对照组中男性11例、女性29例;年龄为18~30岁,均值为(24.17±5.39)岁。观察组中男性14例、女性26例;年龄为20~32岁,均值为(25.30±5.0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接受西医西药治疗,选药病毒唑0.2mg以5%150ml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并将甲钴胺0.5mg静脉注射,再选择0.2g血塞通粉以5%150ml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选药强的松口服、1次2mg、1天2次,地巴唑口服、1次5mg、1天3次;经此持续用药治疗2周后观察效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后接受中医中药治疗,药方为:全蝎8g、白附子8g、僵蚕12g、胆南星12g、防风12g、蜈蚣12g、白术12g、当归12g、黄芪28g,将诸药以3000ml水煎熬至300ml、取汁,1天1剂、1剂分3次温服[1];经此亦持续用药治疗2周后观察效果。

1.3效果判定标准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口角下垂积分评价:积分分值均为0~3分,得分高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临床治疗效果:痊愈提示临床症状均已消失、面部各功能均已恢复;显效提示临床症状积分降低≥80%、面部各功能明显恢复;有效提示临床症状积分降低30%-80%、面部各功能稍见恢复;无效提示临床症状积分降低<30%、面部各功能未见恢复或者病情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获各项临床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

治疗前各症状积分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症状积分明显降低,其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见表。

2.2临床治疗效果

患者经2周治疗后观察效果得:观察组治疗痊愈率为50.0%、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治疗痊愈率为17.5%、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优,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

3.讨论

面神经麻痹患者均见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临床上患者多见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或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以及口角下垂等方面不良情况,通常患者做微笑或者露齿动作时,其临床症状表现更为显著。临床上大多认为面神经麻痹为急性病毒感染致神经水肿而受压的情况,随之产生血液循环障碍状态,故而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2]。常规治疗面神经麻痹时多选择西医西药,强调抗炎以及抗病毒、神经营养等方面对症治疗,但该治疗方式多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而远期疗效多见欠佳状态。

中医论证将面神经麻痹归为面瘫、口僻等范畴,认为患该症者均存在气血虚弱以及內蓄痰浊的状态,并因风寒侵体而使经脉受阻于头面部,故而产生静脉失养后呈机能障碍状态。中医治疗时强调祛风散寒、化瘀通络、益气养血等机理原则,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接受中医中药治疗,所选中草药中白附子与防风等药具有显著的燥湿化痰以及祛风止痉、解毒散结功效,祛除头面部邪风的效果极佳;僵蚕以及胆南星的祛瘀化痰效果明显,并能够祛除机体脉络中的邪风;全蝎与蜈蚣均为祛风止痉良药,祛风通络、止痉活血的效果极佳;当归与黄芪的补血活血、益气生肌效果尤为显著,并可有效排毒、利尿消肿;诸药合用可达到祛风止痉、解毒化痰、补血益气之功效[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2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显著降低,其中50.0%的患者治疗痊愈,提示临床症状均已消失、面部各功能均已恢复,而治疗总有效率达97.5%,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优于常规西医药,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尤为显著,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对患者病情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爱荣.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7(13):189-190.

[2]陈丽萍.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5(6):38-39.

[3]魏芳.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神经麻痹[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7):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