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自伤患者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2

自杀、自伤患者的护理体会

赛雅娟

赛雅娟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医院163000)

【摘要】目的探讨自杀、自伤患者治疗前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30例自杀、自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护理前后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对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其中30例患者得到满意康复出院,3例患者转到其他医院接受治疗,7例患者住院期间再次自伤。结论及时有效的救治和预防患者再次自杀、自伤,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自杀、自伤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6-0313-0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自杀、自伤患者四十例,年龄19~40岁,男性15例,女性25例。患者有意自我毁灭而伤害自身,常导致躯体受伤,甚至造成死亡。

1.2方法与结果:收集一些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首次发病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由有经验的医生帮助判断患者目前存在的可能与自杀、自伤相关的症状。一般消极者安排在大病室内,以利患者与恢复期患者交往;严重消极者安排在重病室内,防止意外发生。结果:经过对40例患者的护理,已经有30例患者完全康复满意出院,3例患者转到其他医院继续接受治疗,另有7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再次出现自伤状况,现继续留院进行观察治疗。

2.护理措施

2.1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可在医院,或在热线电话里进行,关键是与患者建立紧密联系,切实解除患者心里的各种疑虑,目的是使企图自杀的患者放弃打算,勇敢的面对生活,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并努力提高自杀症状者的自信心和自尊感。

在医院接受观察的过程中,可不定期的安排患者与家属及朋友多接触,以减少患者与他人的隔离感觉,同时,由亲友或护理人员取走可伤人的器械。应向患者交待目前受监护的情况是暂时的,避免监护期间出现患者自杀行为。指导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对患者的治疗护理。

2.2对有自杀倾向者,在连续发生焦虑、失眠的情况时,可用镇静药解决其焦虑和无法睡眠的问题,对于严重的精神压抑和自杀意念强的人,采用电休克疗法亦可挽救他们的生命。

2.3心理护理观察患者抑郁、焦虑、愤怒时的严重程度和言行,及时预测患者心理、生理需要,主动满足患者需求。患者出现幻觉及妄想时,可设法转移其注意力,引导到现实中患者感兴趣的事物上来,并给予适当的安慰和良性感官刺激,以减少错觉、幻觉、妄想等不良刺激。在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告诉患者,当感到自己受到威胁时,要及时告诉工作人员,以便及时帮助患者排解或转移焦虑、愤怒、敌视情绪。应能迅速而及时地解决患者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所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在初始接受干预之后进行心理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随时进行心理咨询,让其充分表达其内心世界或进行自我批评,提供发泄气愤、内疚等情感的机会,同时,护理人员应给其真诚的关怀和深切的同情,尽可能得到患者的信任。同时,也可直接与患者谈论自杀问题,并同他们共同讨论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和表达愤怒的处理方式,这种坦率的交谈会降低患者自杀的危险性。

2.4对自杀、自伤企图明显的患者应严加防范。如清除环境中的危险因素和物品;其活动应在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班班交接,必要时专人护理;一旦发生自杀。自伤时,要沉着、冷静地作初步抢救,立即隔离患者,并及时报告医生进一步采取措施。

3.讨论

自杀是自愿并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伤是故意伤害自体的行为,患者的目的只是损伤自己的身体而不是要结束自己的生命。造成患者这种自杀、自伤的行为的因素有很多[3]。

3.1突发事件严重突发的生活事件常会使患者产生自杀的企图。如亲人的伤亡、失去自己所爱的人而引起的极度悲伤等。还有的因为家庭内部矛盾激化而激烈的争吵,甚至出现患者离婚,被遗弃等问题均可有导致患者自杀。

3.2心理社会因素[1]这些人很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事业挫折而感情绝望,继而极度的懊悔,自责性的悔恨等,都会使患者产生强烈的难以摆脱的精神痛苦,为摆脱社会的重压,也摆脱自己的痛苦,而他们往往选择自杀来解脱。

3.3遗传因素的影响生物化学遗传理论认为,精神疾病和酒精中毒与家庭因素有关,经专家研究更偏重于遗传因素的影响。

3.4患者的自杀行为随时可被各种各样的促动力量所激发。如在这类病例中多具有激愤、依赖、敌意、心胸狭隘、嫉妒等个性特征,他们出于报复的心理而自杀。

3.5自杀高危人群老年人,独居、没有经济来源、多病缺乏照顾者;精神患者、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及物质滥用者;患有严重的躯体疾病,特别是癌症患者。

并且大多数自杀者事先都在隐蔽的情况下进行,但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发出语言或非语言信息,例如:语言信息公开表明对生活没兴趣,死掉会更好。有的则隐含地说:“不久一切都会好的,但我不会再有机会了”等等;行为信息患者突然的行为变化。患者无特殊原因就表现出过分合作、清理物品、信件、嘱托未了事宜等;情感信息对亲人表示格外关照或疏远、冷淡或表现情绪低落,表示无望和无援、有时则表现困惑、易怒等,各种情感的变化均可能是发生自杀行为的信号;评估自杀动机的强度,预测自杀的危险性:自杀的意念何时开始,是偶发还是经常有,是否已做了自杀的准备,打算用何种方式。如自杀未遂后是否还有打算,希望得到他人的何种帮助,有无躯体疾病及明显的精神障碍,是否有过自杀的企图或经历,以此来预测患者自杀的危险性[2]。

参考文献

[1]任显峰.程荣玉.颜淑环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疾病中的影响作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年第01期.

[2]张作泉.任敏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行为调查研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年第02期.

[3]王鹏.朱少毅68例精神疾病患者自杀行为调查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