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护理

梁彩云

梁彩云(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人民医院儿科5274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2-0088-02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措施与综合性护理要点。本文通过对12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护理,体会到在治疗过程中,护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积极配合医师抢救与治疗,认真做好发热、惊厥、昏迷、皮肤、心理、精神护理、瘫痪护理、康复的护理。通过精心治疗和护理,114例患儿治治愈,6例好转,死亡2例,护理在临床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直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病毒性脑炎护理

【Abstract】Purpose:Inquireintothetreatmentmeasureandnursingmainofpediatricvirusencephalitis.Thistextapprovalisrealizingintheprocessofcuringvs122virusencephalitisbabypatient'snursings,thenursingcontainscountformuchaction.Weactivelymatchwithdoctor'ssalvageandtreatmentandhardcompletethenursingofheatrum,surprisedJue,obfuscation,skinandmentalstate.Approvalwithmeticulouscaretreatmentandnursing,114babypatientscure,6amendments,die2,thenursinghasanimportanceactiontokeepintheclinicalundermedicaltreatmentgeneralizeapplication.

【Keywords】childVirusencephalitisNursing

病毒性脑炎是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呕吐、精神异常、意识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少数患儿起病急,进展迅速,可在短期内死亡或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本文收集了医院儿科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12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资料。

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确诊的病毒性脑炎住院患者122例,通过临床诊断,医技协助检查确诊。其中。其中男73例,女49例。年龄2个月~14岁,婴儿16例,幼儿30例,学龄前儿童35例,学龄儿童41例。全部病例中临床表现发热92例(76.7%),头痛66例(54.1%),呕吐31例(25.4%),惊厥23例(18.8%),意识障碍28例(23%),脑膜刺激征阳性69例(56.6%)。在全科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治愈出院114例(93.4%),遗留后遗症6例(4.92%),死亡2例(1.67%)。

密观察病性情变化

观察儿童意识情况、精神状态、生命体征,发热患儿应监测体温,必要时予心电血氧监测,动态观察患儿的T、P、R、BP,以便及时发现患儿的病情变化。注意呼吸频率、节律的改变,及时发现低氧血症。注意有无分泌物堵塞呼吸道或因脑疝而导致的呼吸骤停。

特别注意呼吸及瞳孔的变化,有无惊厥及的次数和持续时间,并做好记录。如有变化,立既报告医师,并配合医师及时处理。

2临床表现

各种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决定于;①神经系统受累的部位;②病毒致病的强度;③患儿的免疫反应等。因此即使是同一病毒引起的感染,临床表现亦可不一。

2.1前驱期症状;此病前1~3周患儿多有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史,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如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

2.2神经精神症状;意识障碍:轻者对外界反应淡漠、迟钝或烦躁、嗜睡;重者出现瞻妄、昏迷。

2.3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头晕甚至出现脑疝,婴儿的前囟饱满。

2.4抽搐:可以为局限性、全身性或为持续状态。

2.5运动功能障碍:根据受损的部位可以表现为中枢性或周围性的一侧或单肢的瘫痪;亦可表现为锥体外系的运动障碍,肌强直;亦可因脑神经瘫痪而有斜视、面瘫或吞咽障碍等。

2.6精神障碍:如记忆力减退,定向障碍,幻听、幻视;情绪改变、易怒有时出现猜疑,常因此误认为精神病或额叶肿瘤。伴随症状病毒感染为全身性疾病,但各种病毒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病程一般2周左右,多数病例可以完全恢复,仅少数留有癫痫、视力、听力障碍、肢体瘫痪及不同程度的智能迟缓后遗症。

3治疗方法

病毒性脑炎是神经内儿科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毒可经多种途径通过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实质的损害,引起脑炎。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发热、嗜睡、抽搐、昏迷等症状,病情重,进展快。早期及时诊治是控制疾病发展和减少后遗症发生的关键。病毒性脑炎除对症治疗外,抗病毒治疗是关键。但用于病毒性脑炎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更昔洛韦又名丙氧鸟苷,是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具有较广泛的强效抗病毒作用,是一种新的广谱抗DNA病毒药,在体内外均可抑制疱疹病毒的复制,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疗效显著。更昔洛韦通过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和直接渗入病毒DNA,终止病毒DNA链延长来选择性抑制病毒复制,与阿昔洛韦相比疗效显著,具有抗病毒谱广、作用迅速持久、活性强大、不易耐药等优点,且分子易小,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对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小,很少引起骨髓抑制。临床上,更昔洛韦常与其它药物联合治疗病毒性脑炎其疗效更加显著。近年研究表明,病毒性脑炎病变的发生中有免疫机制参与,机体针对病毒抗原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由体液免疫(B细胞)和细胞免疫(T细胞)共同进行这一免疫过程。故免疫调节反应失调也对本病起重要作用,丙种球蛋白是增强免疫剂,并且通过增加免疫杀伤细胞的功能,改善及减轻病毒对机体的侵袭,丙种球蛋白还能通过体液免疫调节,阻断引起神经细胞损伤的免疫反应,从而保护脑屏障,促进脑功能恢复。

4护理

4.1发热的护理

必须细致的观察体温改变,每2~4h测体温一次,必要时随测,对体温>38.5℃的患儿给予物理降温。出汗后及时更换被褥、做好皮肤护理,持续高热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时,按医嘱加用药物降温,同时补充水分,以防脱水。降温处理后25min~30min复测体温,体温降至正常后仍监测3d。同时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饮食。减少机体的消耗。

4.2做好抢救器械、药品及物品的准备

做好氧气、吸引器、人工呼吸机、脱水剂、镇静剂、呼吸兴奋剂、气管切开包及急救包。

4.3惊厥的护理

发生惊厥时,病室要保持安静,患儿取头侧平卧位,及时吸出咽喉部的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惊厥时可用开器或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扳将口扩开,防止舌及口唇咬伤,切勿强行压迫病人肢体,防止骨折。患儿手掌内放纱布,防止抓伤皮肤。同时用床档防止坠床。要详细记录惊厥发生的情况、时间及次数。

4.4昏迷的护理

患者取平卧位,一侧背部可抬高20~30°,头偏向一侧,每2小时翻身一次,以便让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坠积性心肺炎的发生。我们在每次翻身前后都要观察并记录呼吸及瞳孔情况,防因移动体位而导致脑疝和呼吸骤停,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给予鼻饲,保证供应热量,做好口腔护理。密切观察患儿面色、神志、瞳孔的变化,并记录。

4.5皮肤的护理

给予温水擦拭全身,早晚各1次,及时清理大小便并用清水冲洗,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每1~2h翻1次身,应经常更换体位和按摩局部。

4.6心理护理

对意识清楚或恢复期的患儿做好心理护理,增强患儿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积时与患儿进行情感交流,并对患儿的情绪、心理、兴趣做出及时反馈,护士应主动与家长交流,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生活护理的注意事项,并指导家长做好智力和肢体康复功能训练,使康复护理渗透到对患儿的日常生活照顾中,稳定其情绪。

4.7精神异常的护理

向患儿介绍病区环境,医护人员用同病室的其他患儿,使患儿尽快适应周围环境,减轻其不安与焦虑。积极消除患儿不安的剌激因素,尽快让患儿离开剌激源。患儿有幻觉时,就询问幻觉的内容,为患儿提供保护性的日常生活护理。

4.8瘫痪与康复的护理

帮助助卧床患儿洗漱、进食、大小便等,尽快让家长掌握患儿翻身及皮肤护理的方法,防止褥疮发生。瘫痪肢体保持于功能位置,及早督促患儿进行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

对恢复的患儿要加强功能锻炼,指导家属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5健康教育

5.1出院后仍需穿弹力补[袜或用弹力绷带1月~3月,休息时间将患肢抬高20度~30度,避免久站,坐位时双膝避免交叉过久,腰带勿过紧。

5.2患者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肥胖。适当进行健身运动,以增强血管壁弹性。术后半到1年内,可能有下肢酸痛或麻木感,应注意动静适度。一旦出现下肢肿胀不适,应及时就医。

6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毒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毒种类繁多和病毒进入脑中枢神经系统的途径不同,从而引起的脑炎轻重程度不一,借助各种辅助检查确诊。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当前的主要目标。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病死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

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重点在于控制高热和惊厥,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或呼吸衰竭发生。在临床上对可疑病脑的患儿尽早做脑脊液、脑电图检查,必要时做头颅CT检查,一旦确诊即采取综合治疗。早期采用抗感染、抗病毒、降颅压、营养脑神经细胞等方法治疗,可控制病情,缩短病程。

通过对122例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观察、治疗与护理,针对病毒性脑炎患儿在临床上出现的高热、惊厥、昏迷三大症状应重点护理,及时降温,快速止惊,促进清醒,是减轻患儿痛苦和促进患儿康复的重要措施。护理人员要多与患儿沟通交流,取得他们的信赖和配合,使患儿保持良好的心境,能主动安心接受治疗。在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过程中,护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有效的护理可减轻患儿痛苦,促进患儿早日康复。